汽车频道 > 汽车新闻 > 2014中国(长春)国际汽车技术高层论坛

互动研讨:智能汽车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014年07月13日23:11
来源:搜狐汽车
第4页 :

  吕凝:多学科联动是挑战,资源要高效利用

  邓伟文:智能交通是一个社会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城市拥堵是一个顽疾也是世界性的难题,智能交通没准是一副良剂,我想问吕凝博士,智能汽车发展当中您认为阻力在什么地方,挑战是什么呢?

  吕凝:智能交通系统也好,智能汽车也好,我觉得在未来的重要挑战,就是多学科和跨学科技术的融合。它应该是一个行走器械为主的学科,同时现在由于它的需求,现在通信、软件、信息、分析、识别多种技术在融合,怎么样把这种技术能够高度集成融合,怎么样能够多学科联动,是智能汽车发展中面临重要的挑战。

  另外,中国的智能汽车产业发展方向和国外的方向,怎么样能够更加契合实际,以需求为导向,应用促发展,这是我们应该考虑的。我们在面临着汽车爆发式增长的时候,很多东西都没有准备好,尤其是在交通法律法规上普及性上大家都没有准备好。我们很多出现的交通事故、堵塞、安全等等都是我们没有正常的按照法律法规要求来做,我们的道路资源并没有发达国家道路利用高效,这是造成我们车辆堵塞的重要原因,所以说智能交通系统应该说破解这个问题很重要的渠道,首先解决现有资源的高效利用,我们堵车不是路网资源不够,而是我们管理水平不够,不是我们整个的资源达不到要求而是我们管理的模式、动态优化方式不够。所以在挑战上,我觉得多学科联动,大家共同关心智能车辆,共同来打造一个为整个交通更加智能化、智慧化这两个平台,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挑战。

  至于阻力,因为跨学科,所以标准就各自不一样,怎么样使通信标准、接口标准、检测标准等等一系列标准和协议能够相互一致,大家能够在一个平台上进行对话,比如通信的传输,信号之间的联系,链路物理层等等协议,应该是阻碍我们开发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障碍,大家在开发过程中很多协议不一致,造成数据传输出现一些问题滞后,包括我们也看到有一些应用系统在智能交通系统里边,信号传输上不实时等等方面,都是阻力。

  另外就是在瓶颈上,我觉得瓶颈就是资源的高效利用,我们的资源怎么样能够开放,怎样高效利用?车和人的互动才使我们资源整合好,能够高效利用,谢谢。

  李骏:未来汽车发展应该解决汽车对人类的“四个危害”

  邓伟文:接下来一个问题问黄院长和李教授。智能汽车技术发展过程中,我们知道从企业角度来讲,有些企业研发投入相对比较少,人才不足,基础储备不够。另一方面我们知道高校从事了十多年基础研究,现在还是应用性研究,从您角度看,您有什么建议给我们的高校,如何能够通过企业和高校产学研用结合带动我们技术的发展?

  黄向东: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但是不好回答,事实上这也是我们现在的一个实践。当然说起高校,主持人所说的高校,包括高校科研院所一起,汽车制造业本身之外的那些智能资源。

  我们觉得即使不是关于智能汽车方面领域里面事情,我们都需要开展产学研,不光是我们汽车研发不断需要壮大,事实上世界所有发达国家,很强大的汽车巨头都是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在这个领域,相对新兴领域里边更需要这样,高校也好、科研院所也好在前瞻性的先导性的技术研究要比企业走得先一些,所以大家合作机会就会更多一点。

  我刚才提到,我们和中国科学院相关院所形成战略合作一个机构架构开展工作,当然和高校之间也没有停止这样的合作,都一直在探索,我相信李院士他们那里也是那么做的,都是那么做的,我觉得这一块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这里涉及到许多新产生或者刚刚诞生不久的知识,对这些知识了解得比较多,走得比较深通常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更多是从产品化这个角度,以前倚重于高校和科研院所,这样的合作、研究通常也是所谓竞争前的合作研究,我们也正在这个方面做大量的实践,感觉心得还是不错的,使得我们进步会比较快,谢谢。

  邓伟文:再问李克强教授,我们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做过很多的研究,如何提高产业化的科研技术转化和产业化的效率,您有什么经验跟大家共享,或者有什么建议给我们企业高管?

  李克强:我先给企业高管提建议。在智能汽车方面,可能还要做进一步的调研。

  谷歌的智能汽车和我们汽车公司的智能汽车技术方案是不一样的,军用智能汽车和民用智能汽车发展是不一样,自主性和差异性也是有不一样的,我希望企业工程师和高管去思考,基于IT,基于民用的智能汽车应该怎么做,希望在你们做技术路线的时候更详细,这是第一个建议。

  第二, 智能汽车是交互、跨界的,从制造业角度来说我们真的要学学IT,学学互联网颠覆精神、创意精神,我跟搞IT的说,汽车就是汽车,汽车是需要工匠精神的,那我给汽车人提的就是,既要学互联网,也不要完全否定自己,我特别希望真正要开放,要学IT精神,要学他们的颠覆精神、创业精神,同时不要丢掉汽车的本身。

  第三,产学研合作,这是中国喊得最响但是做得最差的,就智能汽车来说高校也是可以的。

  第四,中国人应该有自信,智能汽车在中国的应用,中国交通环境完全跟国外不一样,中国驾驶习惯跟国外也不一样,这里面完全可以创新。中国除了安全隐患还喜欢讲节能,如何把安全、环保节能三个结合起来,我们清华团队跟国外提出来,应该要产业化。

  谈智能汽车又在谈电动车,为什么不可以合起来做?雷达干吗用?雷达不能提高能量管理系统,智能车和这样电动车有机结合,这些东西都可以做出我们中国的东西。谷歌说怎么把智能车和电动车加起来,这些东西都可以创新。

  邓伟文:最后一个问题给李院士,从汽车一百多年发展历史来看,能不能简单给我们描绘一下未来十年 、二十年未来汽车技术发展的趋势?

  李骏:这是非常困难的问题。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预估,我个人感觉汽车作为移动装置,性质是没有变化的,未来还是要对人类移动,对货物移动做出贡献。关键问题是它在发挥作用的时候,它给人类造福的同时,它确实是也对人类做出了挑战或做出了伤害损害或者是危害。总的来说有四个很重要的危害,对于能源的消耗,对于空气的污染,对于移动成员安全的伤害以及我们所看到的拥堵。未来毫无疑问任何汽车基础技术研究的,还是作为汽车的OEM都必须把自己主要的方向集中在解决这四个危害上。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未来十年汽车发展就应该是消耗更少的能源,排出更少的污染,所用的技术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轻量化、电驱动,更高效,更低的摩擦,更少的拥堵,就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智能化,智能化解决这四个方面都有贡献。

  简而言之,我认为未来汽车发展方向应该是解决这四个对人类的危害,这就是未来智能汽车十年二十年发展的方向。

(责任编辑:蒋洪林)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搜狐汽车 | 新车 | 导购 | 试驾 | 行情 | 车型大全 | 产品库 | 经销商 | 二手车 | 车型对比 | 汽车广播 | 手机客户端 | 汽车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