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品牌在份额上达到国别品牌的第一名,今年民族品牌份额超过26%,已经是在中国的各国品牌中的第一,我们今年会超过德、日,超过德系、日系车在中国所占的份额,民族品牌占到第一,这是一个新的拐点。
·2006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品牌在国别份额上达到第一名
·北京车展上展出的3款概念车的设计决策起源于2002年
·奇瑞:短期利润的放弃来赢得长远的发展
·中国的汽车一级市场并没有饱和
我要评论
奇瑞汽车销售公司副总经理: 秦力洪
第一幕:中国汽车追求“量”的时代结束了 进入追求“含金量”的时代
主持人:说到奇瑞,其实有特别特别多的话题,如果说我们回顾一下五年以前的中国汽车市场,中国80%以上的汽车业是合资公司主导的,但是从今天的角度看实际上这个格局是否已经被打破了? 秦力洪:特别是今年。 主持人: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已经呈现对垒的格局,当然奇瑞起到的作用其实非常非常大,秦总今天来了,既然我们也谈到这个话题,请秦总给我们谈一下未来中国汽车业的格局将会是怎么样? 秦力洪:整个中国的汽车行业现在正处在一个新的阶段,从2006年开始,为什么呢?因为中国的汽车产销量今年有望突破700万台,今年我们是稳稳当当的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汽车国家,第一大汽车大国是美国,他一年要生产1700万辆,我们要追赶上美国我估计不是短期内可以达到的事情,一千万辆的差距。我们过去所习惯的每年超越一个国家的节奏已经停顿了,我们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停留在或者固守在世界汽车第二大国的位置上,所以我觉得首先对我们这个行业来说,我觉得提出一个命题,这个命题就是说前些年中国汽车是追求量是第一要务的,我说的是整个行业,现在位次相对固定,在国际上的地位相对稳定了,我觉得单纯追求量的年代已经结束了,现在我们要追求发展的含金量,什么是含金量呢?我的理解,包括奇瑞公司的理解,我们认为中国汽车从2006年开始追求的含金量就是我们中国力量到底在行业发展里面占了多大份额,如果永远都是合资品牌占据90%或者更高的份额,一千万辆也好,两千万辆也好,五千万辆也好,这个成绩是短暂的,不是我们自己的,随着这种劳资关系的结束,我们这个位置分分钟都可以丧失,因为我们自己不掌握主动权,我们自己不掌握核心技术。所以我觉得在这个拐点上,站在行业的角度,我觉得自主创新在整个行业的发展里面应该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重要的高度,这是第一个方面……[全文]
秦力洪
秦力洪:第二个方面,几大阵营的份额,确实五六年前合资品牌占据了百分之八九十,民族汽车工业五六年前才刚刚起步不久,五年前的奇瑞才刚开始卖第一台车,2006年,今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品牌在份额上达到别国品牌的第一名,今年民族品牌份额超过26%,已经是在中国的各国品牌中的第一,我们今年会超过德国、日本,超过德系车、日系车在中国所占的份额,民族品牌占到第一,这是一个新的拐点。 放眼世界,凡是汽车制造的大国,本国的品牌在本国的市场占据份额都在50%以上,我们是这么认识这个发展阶段的,就是说在以后的某一天民族品牌的单年销量能够占到中国市场的50%以上,再到更远的将来一天,民族品牌保有量占到50%以上,只有到了那个时候我们才能说民族品牌成熟了,现在来谈民族品牌大有取代合资品牌的趋势,我个人认为太早,我认为我们就像长征一样,刚刚出了瑞金,还有很多路要走……[全文]
主持人:说到自主品牌,我觉得今天很多话题都是为奇瑞而设,有一个不得不谈的话题,在中国走自主品牌这条道路上不断的被媒体,包括国外媒体,指责说我们在模仿、抄袭,或者说借用,秦总您认为中国可以不走模仿或者是借用这条道路发展自主品牌吗? 秦力洪:这个问题的确比较现实,中国的汽车工业起步特别晚,其实新中国的汽车工业是起于1956年,第一台卡车应该是解放,到今天我们可以说民族汽车工业整整50年,(在这50年里),我们中国的汽车工业完成了第一个100万辆用了近30年的时间,而这中间70%以上是卡车。从84年、85年开始合资以后,我觉得在这个年代合资这种方式对中国汽车工业的出现是功不可没的,我们达到第二个100万辆用了七八年的时间,当合资出现我们达到第三个100万辆用了四年的时间,达到第四个100万辆用了两年的时间,在这样的环境下民族品牌慢慢发展。 第二,我们自主创新民族汽车品牌起步的时间更晚,怎样能够做到迎头赶上,通过短期的积累能够达到相应的规模,能够生存下去,这么一个生与死的问题我觉得有些借鉴是必要的。 40年前的日本、30年前的韩国他们现在都是汽车强国,但是他们当时也是走了这种我们叫做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再创新的过程。必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才能迅速的缩短和别人的差距。 但是反过来说,我觉得如果只会借鉴的企业,如果借鉴完了还借鉴,把借鉴作为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作为永远要奉行下去的教条,这样的企业也是没有出息的。 所以,当我们完成奇瑞公司原始积累之后,我们迅速把大量的力量投入到研发当中。像今年我们展出的三款概念车是非常炫酷的,但是这些概念车的起源早在2002年,2002年的奇瑞只有风云一款车,是一个非常小的公司,刚刚起步,在当时那个年代我们决策开发今天我们看到的概念车,我相信大家可以判断我们当时有很大的勇气做这个事情,事实表明我们当初的投入和决策是值得的,是对的。我们一边在适当借鉴的基础上,一边迅速的增加自己的造血能力,这样才能彻底甩掉落后和跟随的地位,我觉得这个问题非常辨证……[全文]
主持人:我们还有一个关于自主品牌的问题,也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很多人认为自主品牌现在会有飞速的发展在市场上,但是以价格的优势取胜,甚至有些人自主品牌根本不赚钱依然在做市场份额的拼搏,我想问秦总,咱们现在做的这些车是不赚钱吗? 秦力洪:首先我作为销售人员对公司的财务状况不是特别了解,我想把自己放在一个普通网友的角色来猜测一下,奇瑞公司投资这么大,每年出这么多新产品,越做越红火,年年都不赚钱可能吗?作为一个企业首先要完成的是经营目标。 我曾经陪同我们尹同跃董事长进行采访,他也曾经对媒体说奇瑞的财务状况非常健康,只是这个帐怎么算法。比如我们每年销售额差不多10%甚至更高要投入到研发里,你说这个是成本还是利润?如果我们不搞研发,这就是利润。所以我觉得我们是在用这种短期利润的放弃来赢得我们长远的立足和发展机会,我觉得这是两码事。 提到靠价格竞争的问题,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只要是商品社会都会存在价格竞争,价格是商业竞争重要的要素之一,我想在中国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会有价格竞争。我们觉得除了价格竞争之外,应该把整合营销的优势体现在竞争力里面,不单单依靠价格这一个要素,这样企业应该可以做得更加稳健一些……[全文]
第五幕:谁是自主品牌英雄 不论身份只用市场说话
主持人:一直以来,都说中国汽车的自主品牌有所谓的草根队和国家队,草根队当然就是指我们的奇瑞、吉利、华晨这些,是我们本土新生的汽车企业,相比之下,国家队就是一汽、上汽、东风这样一些传统的“几大”,我想跟秦总探讨一下这个问题,究竟是草根队还是国家队在发展自主品牌方面谁更有冲动和实力呢? 秦力洪:我觉得这个问题非常难答。这么说吧,我用足球做个比喻,我个人也是一个足球爱好者,我们看到在世界上的球星里面有草根出身的,比如贝利,在街上踢的,也有科班出身的,比如贝克汉姆,这个问题相当于我们说贝利这种成长方式更容易成为球星还是贝克汉姆这种成长方式更容易成为球星,我觉得这个问题非常难,不管出身如何,最终要用市场说话,英雄是不论出身的,即便是我们国家队每次出场的名单都是最后确定的。所以我觉得草根队和国家队这种提法有些不妥,有些唯出身论,我觉得对于汽车这么一个重要行业,现在竞争进入到一个白热化的程度,大家发展的模式都不一样,我想最重要的是我们看市场的结果,通过市场的结果反过来思考,可能先天具备的条件到底是不是一个财富,是这样的问题……[全文]
主持人:后面这句话很对。今年中国汽车市场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场,而且您已经说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会稳定在第二大市场的局面上,我们这个新的增长点会在哪里呢?会不会在二三级市场,因为我们发现一级市场已经饱和,会不会未来在二三级市场会呈现竞争繁荣的状况? 秦力洪:我觉得二三级市场是一个机会,但是其实中国一级市场并没有饱和。如果我们看千人汽车保有量,中国和发达国家的差距非常大,只不过我们天天出门堵车,满大街都是车,开不动,感觉是饱和了。我们汽车社会所必备的基础设施还没有跟上,我觉得汽车和支持汽车的基础设施是互相促进的过程,没有更多的车交更多的养路费,也修不了更多的路,修不了更多的路就变成停车场了,开不动了,我觉得还是相互促进着发展。 有一个理论,当平均车价低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三倍的时候汽车才开始普及,目前在中国只有几少数的城市接近这个水平,绝大部分城市离这个水平差的非常远。不管从经济发展的角度,从千人保有的角度,中国汽车消费的潜力还没有释放出来,现在才刚刚开始,只不过我们一边卖车,一边要面对能源、交通、停车等等方面的问题,在这么一个过程中发展。但是我相信中国汽车的整体发展还有很大的机会……[全文]
06年, 中国自主品牌的民族汽车以26%的市场份额超过在中国市场上的德系车、美系车、日系车、韩系车等,终于成为中国市场上的国别品牌的老大。这的确是中国自主品牌的一个新的转折点。 但是,这能说明: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就已经形成气候了吗?放眼世界,凡是汽车制造的大国,本国的品牌在本国的市场占据份额都在50%以上,因此,秦总说,中国汽车的自主品牌可以说,刚刚出了瑞金,还有太长的路要走。 在本期的车访间里,来自奇瑞的销售副总秦力洪先生不仅给我们分享了他得到的这个历史性数字,同时还有他对中国汽车业未来格局的远瞻和判断……[全文]
安庆衡在执掌了北京汽车工业帅印6年之后隐退,表现出了他惯有的沉稳和豁达。这次与他的对话是在得知他退位的消息起就一直在联络中,但是,他一直以“时机合不合适”,“会否对后继任者带来不好影响”等理由而一再推迟。 与他的这次谈话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的这样一句话:“有些事情确实不用刻意安排就会自然生成合理的结果”。他用这句话来总结对自己过去几十年工作的评价,颇有点禅意。 虽然说起来似乎是行云流水般自然生成,但是,我相信,只有那些有 经历、阅历、磨砺的人才能有这样的境界。至少我是做不到的。因为我的确还需要磨练——也许经历了数十年的磨练之后,会有这样的体会……[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