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代中期,中国乘用车市场规模尚不足年50万辆,而且其中八成是政府公用车和出租车。
听到广州标致工厂出售的消息,门胁轰二马上向当时的副社长宗国旨英(后升任社长)作了说明。宗国当即表示:“很有意思。立即去办!”
时任国家纪委主任曾培炎要求东风和本田一块进入广州。本来是东风和本田两家合资成立整车公司,但是广州标致的中方广汽方面并不愿意拱手将这个地盘让给东风,结果三方展开了为期一年的艰苦谈判,刘裕和就是东风的谈判代表之一。
因为两家中方在合资公司股权上有不同的意见,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就裁定干脆将整个合资汽车项目一分为二。东风和本田搞发动机项目,广汽和本田搞整车项目,两边合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汽车项目。
1998年7月,刘裕和作为东风派出的代表到广州开始对原广州标致进行改组改造,成为东风本田发动机公司的执行副总经理。
年轻的刘洪则也从东风汽车公司技术中心调任东本发动机研究所所长,主管产品开发和品质。或许是认为未来的生活将会固定在广州,他们的家眷也都随同前往,但是都在广州自谋生计,走市场化道路。后来当他们重新回到武汉时,这些家眷只能留在了广州。
广州本田后来的一炮打响以及中国汽车市场形势日益明朗让本田以及东风汽车萌生了东风本田汽车公司的想法。
“东风和本田一直有一个心结,就是整车没有弄成,在惠州也没有弄成,在广州也没有弄成,东风方面一直就希望还是想做整车,看到中国汽车迅速扩大的市场,本田方面也想是不是应该在中国内地再搞一家企业,所以大家这样一拍即合。”刘裕和说。
2002年6月,双方开始就酝酿成立合资汽车公司,大概在11月,大家意见明确,确定朝这个方向去走。当然,在酝酿成立东风本田汽车公司前,东风也参与到了了本田在广州的出口工厂中去,占股10%。出口工厂2003年5月29日破土动工。
不到两个月后,东风本田两家合资的汽车公司终于宣告在武汉成立。
此时,东风和本田搞整车合资汽车项目正好面临着国家的严格管控,可谓困难重重。与东风本田一同往上申请批准的还有广州丰田项目和北京奔驰项目。不过东风和本田对于这个合资公司已经是势在必得。
借壳
同广州本田项目选择改造原广州标致一样,刘裕和同现在的东风汽车集团副总经理、东风本田董事长周文杰设想了利用现有东风汽车集团的产能,在不增加的投资基础上,改造一个现有工程的最快起步方法。
在中国,汽车属于大项目,门槛非常高,新项目要想获得批准简直不可能,必须要找到一个壳或者一个载体,而且这个载体一定要和东风有关系,如果和东风没关系,可能将很难进入,至少会拖延不少时间。于是在东风的版图上,他们开始从北到南的找合适的壳。
东风在东北四平、浙江杭州、广西柳州甚至四川都有项目,但是最终选择了武汉万通汽车。刘裕和说,“主要是这个地理位置适中,你走到东北四平还是偏一点,走到南昌也是偏。还有,这个被改造的企业还要能够生产整车,这是很重要的一点。第三,企业的负担不能太重。如果太重,走进来存在能不能存活的问题?”
生产中型客车的武汉万通成立于1993年,厂址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属于东风集团旗下的企业,其中有东风汽车30%的股份,亦有韩国现代汽车股份以及台湾零部件供应商的股份。当时,此厂改装厂出身,用的是东风集团的商用车生产资格,名义上是年产三万辆的规模,但是十年来一共生产了不到一万辆。
2003年,东风汽车正在和日产汽车谈判整体合资,武汉万通原本准备装入整体合资的东风有限汽车公司,因为要和本田合资,特意将它从东风日产的重组名单中拿了出来,而将新疆汽车厂置换进去。
但是要让武汉万通的其它股东退出去也并非易事。注册资本2800万美元的这家小型客车企业,尽管规模不大,经营困难,但是现代汽车却不愿意将其股份拱手让人,还希望自己能够在中国腹地有一块地盘。
幸运的是,时值现代起亚汽车在同江苏悦达在盐城商讨建立合资汽车公司,他们希望东风参股从而能够获得整车(同东风本田一样,第一步是获准生产商用车)生产的资格。以此为筹码,原东风总经理苗圩要求现代汽车从武汉万通退出,以让本田进入。结果,现代不得不转让股权。
台湾商人的股份退出则非常容易,只要给出比他们当初的投资多一点的溢价,他们就放弃了股权。结果,东风和本田用了较小的代价,就将武汉万通的地盘包括厂房和设备买了下来。接着投资大概1.6亿元进行了东风本田第一期3万辆改造工程。
改造工程的进展相当顺利,全部时间只用了6个月,但是东风方面却对于合资公司的产品能否上目录心存焦虑。武汉万通可以生产商用车但是不能生产乘用车。为此,东风和本田两个合资方决定先在合资公司生产本田的SUV产品CR-V,它可以被看作是商用车。但是正式投产时能不能通过国家的产品许可生产目录,也还是悬而未决。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