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的创新成果
三十年前,玉环是一个农业小县,人们以捕渔、种田为生。
玉环县有汽车零部件、水暖阀门、医疗器械、眼镜配件、家具、机床等六大产业集群。其中汽车零部件是玉环工业经济的第一大支柱产业,有生产企业1700多家,百分之一百的民营企业,吸纳了11万从业人员,生产了5000多个品种。我们借用丰田公司的一句广告语:“有路就有车,有车就有玉环汽摩配”。80年代中期,玉环在业内就有中国南方最大的汽配生产基地的美誉;2004年11月,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正式授予玉环县为“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这个整体上的区域品牌,在国内还是第一家。2004年,玉环县汽车零部件产业实现产值113个亿; 2007年,达到了 224个亿,三年时间翻了一番。2006年,国家发改委、国家商务部在全国命名142家“国家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企业”,玉环县有5家企业名列其中。这在县级经济区内位居全国之首。在当今中国,甚至在国际汽车零部件产业界,玉环县就是一个品牌,这是一个盛产汽车零部件的地方。
在玉环这样一个历史上以渔业、农业为主的边远小县,是怎么样转轨到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工业经济大县?在这样一个1958年才通有汽车的东海小岛,为什么会兴起汽车零部件这样一个庞大的产业集群,并且成为中国第一家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很多来玉环考察的业内人士都感到不可理喻,甚至近乎于天方夜谭。一位来玉环考察的北美国家的驻沪领事,他告诉我们,在国外就听说了,玉环的汽车零部件产业是由几个渔民先搞起来的。他问我们是不是真的。我们的回答是真的。他感到奇怪,一个产业的转移竟然这么简单!其实就是这么简单。我们告诉他,六十年代中期,海洋渔业资源出现了严重衰退,渔民生存出现危机。渔民为了解决吃饭问题,为了生活,必然要寻求新的生存出路。由生存需求引发的产业转移,就是玉环汽车零部件产业萌发的直接动因。三十年前我们搞汽车零部件,是为了吃饭,为了生存;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我们搞汽车零部件是为了发展,为了提升,为了建立玉环在国内外产业界的地位和影响力。目的不同,思考问题的高度、角度和立场、方法也就不同了。
三十年的创新历程
玉环汽车零部件产业创新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即起步阶段,在70年代后期。在这个历史阶段,一方面国有经济高度集中,所有产品基本上都向国有汽配公司供货,对质量要求相对来说比较高,所以也就奠定了玉环汽车零部件产业质量高起点、管理严要求的基础。另一方面,由于玉环企业基本上与国有企业配套,从而也就养成了接单生产这样一种经营模式,缺乏对创新和研发能力的培育。在这个阶段,虽然产业规模发展不快,但是汽车零部件的产业基础已经初步奠定,率先走在了全国的前头。
第二个阶段即兴起阶段,在70年代末至90年代末,主要得益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开放政策。在这个阶段,政策开放,市场开放,思想开放。一些企业中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业务人员纷纷发挥自已的长处,从原有企业中走出来集资办厂。一时间,整个玉环有如物理学中的原子裂变,一家派生出十家,十家就变成了一百家,产业集群迅速崛起。正是由于这种裂变衍生的原因,使玉环汽车零部件产业在生产工艺上产生了少有的雷同,绝大多数集中在机械加工件。虽然这种雷同性导致产品门类缺乏了多样性。但是却也产生了一种优势,就是产业分工得到了细化,产业链容易形成,生产成本出现了少有的优势,玉环产品在市场上呈现了强大的竞争力。在这个阶段,汽车零部件的产业规模发展很快,大部分的原始积累就是在这个阶段形成。
第三阶段即发展阶段,从二十世纪初年开始至今,主要是中国进入WTO以后,国门打开,一个更加广阔、更加规范、更加富有挑战性的国际市场呈现在国人面前。在这个阶段,国外资本纷纷进入国内市场,竞争日趋剧烈;国际市场的巨大容量,吸引了国内企业家都想去分享一块外国的蛋糕。为了提升企业自身品位,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玉环汽车零部件企业纷纷投入资金兴建标准厂房,改造生产设备,提高产品质量,建立研发机构,开发新的产品,争创省市名牌。到目前为止,玉环汽车零部件行业有2家企业进入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个产品获国家免检,4个商标获国家驰名商标,9家企业获浙江名牌,11家企业进入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玉环已建成省级汽车零部件行业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和制动盘、减震器、悬置、齿轮等多个省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承担了多项国家级攻关项目、国家级火炬计划、浙江省重点攻关项目和重点科研项目。为了实现与国际市场接轨,从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玉环企业家纷纷出国参观、考察、参展,学习国外经验,寻求国外定单和国际合作。在这个阶段,玉环汽车零部件产业开始出现了增长方式的转变,从数量型增长向数量、品质同步提高的方向转变;从国内OEM市场向国际上的售后市场拓展,并且已经开始进入国际OEM市场。
[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