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纲:“轿车文明”的发展不可避免,尽管它会产生各种问题
你如果指不出这样一种可供替代的产业,就总会让人怀疑你是要我们永远处在自行车、驴车的落后国家的行列而看着你们富人在那里继续大开其车,并使我们继续处在处处受富国利用其优势占我们便宜的境地。
郑文的第一个论点是人们现在买私车主要是为了“炫耀”,其实,私人轿车,像其他种种私人消费品一样,绝不仅仅是(请注意,我这里没有完全否定)因为它能提供“炫耀的满足”。私车能提供一些公共汽车、公家车、 出租车所不能提供的特殊享受。
私人轿车满足了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多少有的要驾驭一些比自己更强大的东西或借助机械扩展自己能力的欲望。与自行车相比,你不必每天骑几小时的车,回到家精疲力尽;有了车,等于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移动空间,你可以不必担心提着大包小包去挤公共汽车、挤火车、挤飞机,郊游的时候尽可以瓶瓶罐罐地带上一大堆;可以选择住在空气清新的郊外、选择去更远的地方度假,选择在风雨交加的夜晚去听音乐会。总之,轿车或“私车”的确是一种“文明”,给人以特殊的享受。
自从人类进入现代工业文明以来,关于能源枯竭的“世界末日”式的警世箴言就不曾绝于人耳。但“极限派”忽视的一件事是技术的进步,其最根本意义在于为人类开拓新的疆界、新的空间、新的资源。铁矿原本对人类来说只是废石,后来有了冶铁术,它才成了人类可利用的资源。倒退几百年,谁能想象到人类会用核能发电,石油、天然气会成为人类在一定时期的主要能源?月球、火星上的东西现在当然不属于我们人类所拥有的资源,但说不定哪天人类会建立起“飞船货运公司”每天从月球上往回拉东西烧火做饭、炼铁发电,就像现在日本人每天从澳大利亚用船往回拉铁矿炼钢一样。这种乐观的设想与“发展极限”式的悲观设想一样可以获得逻辑与历史的同等支持。这说明,人类所拥有的,或潜在拥有的不会仅仅是目前知道的那点资源、那点疆界、那些技术能力和那种生活方式。
现在让我们集中地来谈一谈“空间的拥挤”问题,这更直接地关系到人类为什么要发展汽车。有两个基本的原因使人类生活空间出现紧张,首先是人口增长。200人的一个村子只需修100米的路,人口增长到500人至少要修200米的路。与此同时,随着人口的增长,人与人交往的空间距离随之扩大,所需时间也会增加,以前用10分钟可以从村子这头走到那头,现在得用20分钟,于是产生了如何加快交通速度以节省交往时间的问题。这就需要改进交通工具。可见,人口增长这件事本身引起了路与车的共同发展与相互冲突。纽约市在1907年马车时速6公里,现在汽车也是6公里,即使这是真的,首先也是因为现在纽约的人口更多了,而不是车多了。
第二个基本因素是我们在前面已经涉及的人类生活质量的改善。有一个故事,说有一老人,穿些最基本的衣服、吃些最基本的东西,每天坐在海边晒太阳。一位少年问他为什么不出海捕鱼,老人问为什么要出海捕鱼?少年说捕了鱼可以卖钱;卖了钱又为什么?卖了钱可以盖大房子、盖大花园;盖了大房子、大花园又为什么?少年语塞,最后的结论是住在大房子里、坐在大花园中可以更舒服地晒太阳。于是老人问:我们现在就晒太阳,费了半天劲,换成那种方式晒太阳,值得吗?我想我们关于轿车文明以及一切其他物质文明的讨论最终都可以归结为这个“晒太阳”的问题,甚至可以更加简单:人都是要死的,为什么现在不死?用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去思考人类历史,人生不过是一场骗局,人类都是一群傻冒,只有那些清静无为的道士和海边的那位老人,才是真正“看破红尘”的智者,郑也夫等等是否真的希望我们大家真的每天都只是坐在墙根晒太阳?
现在一个更时髦的说法是:批判轿车文明,是要另一种文明,或是“返回东方文明”,或是走向新的所谓“绿色文明”。有人建议我们可以跳过汽车的“黑色文明”,直接进入“绿色文明”的阶段。但是第一,我不认为他们提出的仅以自行车和公共交通为主的绿色文明这样一个“替代方案”具有足够的说服力,因为这并没有用一种更高级的享受去替代一个较低级的享受(比如象第5代电脑取代第一代计算器那样),不具有“进步性”,不符合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规律。我真心希望能有一个真正具有进步性的替代汽车的方案问世,但现在还没有,在此之前我想“轿车文明”的发展是不可避免的,尽管它会产生各种问题。其次,所谓“绿色文明”在目前是一种“更贵”的文明。我曾有幸应邀到美国的一个大资本家的第二代亲属的庄园中度周未。那是两个很大的庄园,一个角开辟出来种地,种谷物的大片地是用作喂马的,另一些地是主人自己种菜的园子,总有十几亩。他们十分得意地对我说,我们从不买超级市场上的菜吃,因为菜上有化肥;我们吃的都是自己来种;在我们的庄园里,我们从不开车,连自行车也不骑,要去后山办事都是骑马。多么令人神往的“绿色文明”!我也很愿如此地享受。但是我享受得起吗?我们能不使用化肥来解决我们的温饱问题、解决非洲灾民的问题吗?我们现在的科学技术能使人们纯朴的“绿色食品”更加便宜吗?我们能象当今世界上的贵族那样惬意地保持着“马背上的文明”吗?
经济学相信这世上的人们会在自己的各种需要、各种享受、各种代价之间,作出理智的权衡。芒福德所说的波士顿我曾经住过近两年,几乎到哪里都开车,但每次要到市中心去,也就是要到那个波士顿广场去,我却绝不会开车,一定是乘地铁,甚至骑自行车,真不知为什么芒福德非得假定人会那么傻都要开着汽车去广场自找没趣?为什么要设想出这么一个开全体并不傻的波士顿居民大玩笑的主意来作自己的论据。
还有一个集团是“反对私车”运动拿它无可奈何的,那就是富人。限制私人购车,除了用行政手段控制,加大一些非经济障碍之外,一个主要的办法就是维持汽车的高价,或者只生产高价车,使更多的人买不起。谁会买不起呢?显然是穷人而已。因此我们要考虑的另一个问题是要不要在批判“轿车文明”的同时,维持“轿车不平等”?反对发展私车,但又不能限制有钱人有轿车可坐,有车族与无车族的差别只会越来越大,会使多数人永远处在自行车的座子上遥望越来越豪华的轿车在高速路上飞驰。
最让人听不进去的是那种我们东方的增长正在耗尽地球上的能源及其他资源的论调。西方一家主要报纸上最近登载了一篇文章,说中国这个12亿人口的大国继续高增长下去,几年后会导致世界粮食市场的短缺,引起谷价上涨,天下灾民增多。这种“资源极限”理论不能不说已经有了鲜明的利益冲突的味道了,它等于在说:你们的发展,正在妨碍我们的生活!你们不要发展,让我们保持现在的享受!我们不是生活在一个博爱的天堂里,而是生活在弱肉强食的世界上;别人在与我们竞争着人类能够拥有的每一片资源。这不能不让人警惕一切有意无意的叵测居心。
发展轿车工业,鼓励私人买车,并不是要否定公共交通系统发展的优先地位。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为什么要批判“轿车文明”,为什么就不能同时鼓励私人购车?这里的鼓励,只是鼓励人们在已经支付得起的条件下把私车作为一种消费的选择,而不是再设置新的障碍去“不鼓励”人们买私车。
“私车”不仅是一个交通问题。“轿车文明”不能靠一个“新的交通蓝图”来加以批判,而是要放在社会与经济的大背景中加以思考。
[上一页]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