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弹琵琶
分手协议签署,不仅使上南合作轻装上阵,更重要的是胡茂元和王浩良的信任由此巩固。
但另一方面,劝退菲亚特,很可能是一连串棘手问题中最易解决的一个。南京菲亚特的74家经销商和372家供应商投资无回,被恐慌情绪所控,甚至有人准备赴京,走访两会告状。这绝非戏言,两会历来是中国社会的一个特殊而敏感的时刻,矛盾的升级被视为社会安定的干扰因素。尤其是,上南合作承载了相当的政治意义,对这类并购而言,处理好每一个细节、安抚每一种矛盾都关乎整合成败。
这次,胡茂元展现出积淀多年的政治敏感度和调配资源的能力。以上汽自主品牌的发展现状,无力接纳如此庞大的经销网络及1200名一线员工。胡决定,将南亚经销商、供应商引入上海大众、上海通用以及荣威的体系中,而对于南京工厂的产能及员工安置,则可由合资企业上海大众来吸纳。
这是一项事无巨细的工作,经销商和供应商总数为444家,每家情况各异,无法按一刀切方式来处理。为此,上汽成立专门的工作组逐个开会,提供定制的解决方案,这不仅杜绝潜藏的政治风险,而且理顺了南亚的渠道脉络。
不过,尽管上海大众有增加产能的需求,但说服它在南京菲亚特基础上建设上海大众第四工厂,需要扭转德国人固执的看法,颇为不易。
德国大众方面看来,改造老厂不如新建工厂。已在长春、上海拥有工厂的大众希望新厂建在南方,以便完善中国布局。这确实有一定合理性,胡茂元并没有直接否定对方。但是,“建一个新工厂要多少时间?至少要两年,还要经过很多审批程序。”胡劝说道。目前,国家不鼓励通过建新厂扩充生能,而是希望充分利用自有资源。
尽管胡茂元善于从对方角度考虑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但根深蒂固的观念正在侵蚀所剩无几的时间。无奈之下,胡茂元动用上海大众董事会的力量。2007年底的一次董事会上,胡茂元对外方合作者说,“现在大家都不要各持己见,请你们派一个调查组到南汽先去看一下。” 调查是悄悄进行的。当时的南京菲亚特仍在运营,而上汽集团正同时与菲亚特、大众展开双线谈判。这个策略被胡茂元称为“反弹琵琶”:将两个不同问题结合为一个问题,互补式地一并解决。
但情势也可能因双线作战而更为复杂。德方甚至私下与菲亚特进行接触,认为对方不太可能放手。胡茂元则立下誓言,他们一定可以在12月26日之前处理好分手事宜。三方博弈正酣之际,中方与德方的调查组展开大量测算工作,计算资金与时间成本的节省空间。看到具体数据之后,大众德方终于认可这一建议。
上南合作协议签订的一刻,上海大众改造南京菲亚特工厂项目正式启动,由上海大众党委书记余亮坤担任组长的项目组进驻南京,负责新工厂的技术改造、培训员工一系列事务,并抽调上海大众制造部经理张苇担任南京工厂的项目经理。
但基层员工正在失去耐性。南京菲亚特解散的消息,使1200名员工的情绪变得非常不稳定,劳务工合同到期后没有续签,正式工人人自危,“当时风传要裁员、要回家、要下岗,那个时候员工的情绪波动非常大。”一位原南京菲亚特职工告诉《环球企业家》。
这意味着上海大众的改造工程必须马不停蹄。12月底,南汽集团下发通知,南京菲亚特1200名员工分7批前往上海大众工厂培训。2008年3月,第一批接受培训的员工回到南京,立即展开桑塔纳志俊轿车的验证和试装。月底,第一辆桑塔纳志俊轿车成功试装。
4月18日,上海大众南京分公司正式挂牌,南京菲亚特的厂房设备用来生产桑塔纳系列,成为上海大众的第四生产基地,也是德国大众全球的第49家工厂。这一天,德国大众董事长文德恩随几位董事赶赴南京,对上海大众南京工厂的改造速度深表惊讶。
事实上,争分夺秒的改造工作是对制造工艺及效率的极端考验。短短数月内,在南京菲亚特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上海大众第四工厂引入了大众全系列的质量标准及控制体系,至2008年底共生产了3.7万辆桑塔纳志俊轿车。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