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管理要有重点 自主战略是第一位
[主持人]:针对行业存在的问题还想再说一点,刚才吴老师说在汽车行业管理这块缺乏战略思考,这个问题比较重大。
[程远]:作为战略一直有一条战略,我过去跟他们争论,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高起点、专业化、大批量”,说的是一个方针。其实方针和战略是很难分的,要实现这个方针实际是一个战略。在这当中我们走偏了,市场换技术的问题,30年来我也在想,汽车工业30年都在跨国公司里面转,今年改革开放30周年好像汽车工业改革就是引进合资,除了引进合资还有什么?自主品牌就是这几个工厂,启动的很晚,都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98年、99年才进入市场。实际上从战略上来讲,我们没有确定自主发展作为最重要的战略。
这个高起点的观点,我90年代就批评过,高起点就是不让自己发展,从零起步白手起家,怎么高起点?高起点只能让跨国公司进来,我们的乘用车来说全盘合资化,后来出现了我们的“上海牌”没有了,“红旗”非常艰难,最后才出来一个“吉利”和“奇瑞”,包括“哈飞”、“华晨”。必须要把自主提到最高的议事日程上来。
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汽车产业两条腿,一个合资一个自主,合资作为一种发展的途径一种措施是可以,作为我们汽车工业的两个部分我认为是异想天开。大众什么时候说那个上海大众是你的?上海通用什么时候说是你的?人家从来不说,人家看作是跨国公司的海外工厂,这批肉怎么也贴不到你手里。
我们的目标很明确,引进合资的目的是吸收技术,并不是建立合资厂,合资厂永远不算是中国的汽车工业。尤其是人家的技术主导,如果说我们永远合资下去,我们永远生产别人品牌的汽车,那自己再说我的汽车工业如何如何强大,我觉得应该脸发红,而不是在航天工业面前不发红,太应该脸发烧了,为什么不发烧?
耿照杰早就讲没有自己的品牌造多少车都是别人的辉煌,这句话讲到家了,把底讲透了,再怎么打扮也没有用。
发展合资企业绝对是发展中国汽车工业一个途径,一个手段,但绝对不是目标,不是目的。如果把建立合资厂变成目的,中国汽车将来最终也是两分天下,一分是自主企业一分是合资企业,这一点不是真正在搞民族工业,最后就应该是自主企业为主,合资企业是过渡。
首先明确自主,如果自主不立,仍然把合资作为我们的追求作为我们的一部分,作为我们将来未来中国汽车产业的1/2,我想算了。现在肯定不是1/2,现在自主企业太小了,现在它们是60%—70%。
[吴迎秋]:战略要分几个层面来看,第一个战略是一定要高度的,但是从我们目前整个行业管理来说,只能说我们有若干个高地而已,没有高度,而且每个高地都有可能从它的角度去看,这样就影响了我们的战略制订,我们的高度不够。怎么做这个高度?最重要的一点,中国汽车的战略发展地位必须放到国际大背景来看。过去引进合资,当初我们引进合资初期的目的是什么?为了挡住进口,但是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真正要让中国汽车从战略层面上发展它,那肯定还有新的东西,要放在国际大背景来看。有一个大背景非常值得研究的,也就是说世界汽车工业一百年,中国讲轮回,正好是一个轮回。从欧洲到美国到日本到韩国到中国正好是一百年一个轮回,那么这一个轮回每个轮回的结点上,从每个结点上都有自己的东西,不管从品牌还是从技术,不管从规模还是从对汽车产业的影响力上面都有自己的东西。我认为中国汽车的战略必须要把它放到一百年一个轮回,要承担世界汽车发展规律上一个关结点的作用,必须放到这个大背景来看。
第二,这个大背景当中除了引进合资之外,我们更多肯定要考虑自主,但是考虑自主必须要用创新的方式去研究,所以自主创新是这么去理解的。如果只提自主不谈创新,我们的自主很难实现。如果我们把引进合资当成一个过程的话,我们更多愿意把引进合资当成一个学习的过程,最终实现消化吸收自主创新的目的,实现中国汽车在世界百年轮回上结点上一个核心的东西。
第三,技术路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中国汽车要搞自主创新,作为一个传统的百年历史的汽车工业来说,技术上怎么去超越?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对世界汽车产业发展过程当中的技术路径要进行跟踪分析,找到我们自己前进的道路。
第四,发展中国汽车产业非常有利的条件是我们搞自主创新的基础,就是中国具有非常广阔潜力很大的市场,这个使得我们能够在发展过程当中赢得时间。战略考虑必须结合中国市场的特殊性,必须要研究一些利用这个市场特征来赢得时间的措施,这个也是战略层面上需要考虑的东西。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