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贾新光:政府主导并不等于拉郎配,上南合作确实存在基础和需要 …[详细] 钟 师:中国与外国国情不同,大型国有企业集团之间的整合不是政府引导、撮合和支持不可想象…[详细] 栗 源:上南合作,即使是拉郎配,也还算符合商业原则的拉郎配…[详细]
| | |
我不认为上-南合作对上汽集团乃至上海市有什么弊,即使重组后南汽得到更好的发展,为当地政府上缴更多的利税和GDP贡献,对上海市并不是什么损失,如果不重组,这块增量也不会明显产生,这不是此消彼长或者是零和游戏的问题。…[详细] | |
|
贾新光:客观来讲,上汽在获得利益的同时也应该承担一些责任…[详细] 钟 师:但是南汽只是有几大部分经营不善,远未到破产程度,所以上-南合作属于资本重组性质…[详细] 栗 源:方式只有一个,就是上汽换股收购南汽。无论南汽是否保留所有的名称以及独立法人…[详细] | | |
上南合作最佳方式是双方就轿车项目建立合作公司,南京依维柯项目加入上汽依维柯项目,南京菲亚特仍然按目前方式运行。 这个方案最符合上汽的意图,因为上汽希望只吸收南汽的“优良”(相对优良)资产。同时也可以保留南汽的独立性。但是江苏政府不喜欢这个方案,因为这就意味着江苏政府要自己来消化处理南汽的不良资产,包括员工的遣散…[详细] | |
|
贾新光:历史经验证明,并购后的整合和运作是最关键的环节。比如当初宝马购买罗孚公司之后…[详细] 钟 师:解决两者之间的企业文化融合是一大难题,因为两大企业所走过的历史轨迹不同…[详细] 栗 源:合并最大的难点不在于形式上的合并,而在于是否能够合心、合神、合力…[详细] | | |
在前期谈判中,比较难于解决的就是荣威与名爵的关系、菲亚特的问题如何处理,还有就是难度比较大,但是不会构成障碍的人员遣散问题。 目前看来,股比结构已经比较明确(8%-10%),说明对南汽资产的评估方面已经基本解决。可能采用换股方式。由于GDP和税收的处理方案已经明确,所以不存在大的问题。 …[详细] | |
|
贾新光:从南汽方面来看,与荣威相比,MG名爵不仅品牌更具优势,而且名爵后续产品的丰富…[详细] 钟 师:由于双方都前期精心哺育这两个产品品牌,合并后要废除掉一个品牌显然会伤害到一方…[详细] 栗 源:我认为,两个品牌各自走不同细分市场的路线是共存的方式…[详细] | | |
关于未来MG名爵的地位问题,南汽提出了被称为“三不变”的原则。一是保持MG名爵项目法人地位不变。这主要是针对此前业内所猜测的MG名爵是否会与上汽荣威合并的问题。二是保持MG名爵品牌今后的税收地位不变。第三就是要保持MG名爵的注册地不变,这也就说明南汽会把MG名爵这个英国品牌保留在南京。南汽高层已多次公开表示,共同发展名爵项目…[详细] | |
|
贾新光:南汽集团希望能够甩掉不良资产,轻轻松松进入上汽集团…[详细] 钟 师:如南京菲亚特散伙不一定是一场悲剧,其实也是一种解脱,就象终结一段痛苦的婚姻…[详细] 栗 源:我个人认为,南京菲亚特这个合资公司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每个月区区数百台的销量…[详细] | | |
因为自主品牌建设对双方的未来发展手举足轻重的战略作用,当然会倾情投入。对于经营状况逐年恶化的南京菲亚特合资企业,会从失望走向绝望,最后走入消亡。上-南合作会加速解决南京菲亚特的尴尬状况。因为中外双方都想轻装上阵,不想再无谓地耗费各自…[详细] | |
|
贾新光:今后汽车产业格局将会发生重大变化。国家有关部门将汽车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今后…[详细] 钟 师:上-南的合并自然会形成新一轮的冲击波,主要不是对汽车消费市场有什么重大影响…[详细] 栗 源:这个很显然。这桩合并无疑将是国内汽车业最大一桩重组案。合并后…[详细] | | |
今年1-11月,汽车产量排名第一的是上汽集团,销量1386547辆;第二位是一汽集团,销量1308576辆;第三名是东风集团,销量1018389辆。 也就是前两名销量很接近,而11月当月销量一汽超过上汽。这说明当前上汽的集团规模优势并不明显,如果上汽接受南汽,全年销量规模可能超过165万辆,而一汽集团的销量规模可能在145万辆,这就会出现明显的差异…[详细] | |
|
贾新光:应该说作为国内大集团之间的重组,上南合作不是第一个案例,也不是最后一个案例…[详细] 钟 师:国家发改委一直主张汽车企业之间更多地出现集约化经营,通过企业之间的并购减少企业…[详细] 栗 源:这次重组更大的意义在于加速长三角区域的经济融合,这个合作将对长三角地区经济…[详细] | | |
国家发改委一直主张汽车企业之间更多地出现集约化经营,通过企业之间的并购减少企业的数量,增大企业的集中度。由于传统的条块分割和地理分割,大型企业之间的并购难度很大,需要有里程碑式的样板出现,上-南正好提供了政策导向的样板,从某种程度上会推动一些新的企业重组案例…[详细] | | |
贾新光(搜狐汽车首席评论员):这个问题在中国往往被忽视,好像都是国有企业,不存在文化的障碍。80年代北京汽车制造厂与北京摩托车厂合并,多年之后,两位工人因纠纷发生“肢体冲突”,有的人就喊:“快来人呀,北汽的人把我们北摩的人打了。”这说明企业文化可能更多地表现为潜意识中,会在实际运作中表现出来。毕竟上汽、南汽长期都是各自独立运行的企业,形成了各自的企业文化,还包括老职工对企业的影响。在两个企业的文化差异之上,还有上海文化、江苏文化的的差异,因此合并之后在管理中会发生影响。管理学家郝夫斯特说:“文化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心理程序。”…[详细]
|
钟 师(中国汽车资深分析师):上-南的合并自然会形成新一轮的冲击波,主要不是对汽车消费市场有什么重大影响,在市场中是靠产品说话的,消费者是不管企业谁大谁小,就象我们只看鸡蛋大小和质量,不会去关注母鸡长什么个头形状。但企业排名和实力大小对企业自身是有切身利害关系的,在政府部门的眼中的“得宠度”会有不同,与上下游合作伙伴谈条件时筹码不同…[详细]
|
栗 源(汽车产业观察人士):对于汽车行业而言,我认为并非是一轮新重组的开始。目前,汽车行业还处于比较快的成长期,在这个期间内,各个企业还有生存发展的空间,不会轻易进行重组。但不断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是一个大趋势。随着行业竞争的激烈,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生存艰难,必然进行重组整合。但这个时间的到来,估计还需要5年左右。…[详细]
|
|
精品栏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