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日报
在众多企业纷纷筹划“过冬”之际,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却提出了一套“冬泳论”:凭借实力和胆识去“冬泳”,从中找到大商机、形成大优势。
“冬泳”凭借什么?凭借的是强健的体魄。吉利的底气源于这两年全力实施的战略转型。
从“价格取胜”转向“技术领先”
图一:在今年11月6日吉利成立22周年的庆典上,欢快的轻歌曼舞显示出吉利进行战略转型的先见之明 |
欢快的轻歌曼舞显示出吉利进行战略转型的先见之明
2007年5月,吉利宣布全面进入战略转型期。战略转型的核心就是从“价格取胜”战略转向“技术领先”战略,实现从“成本领先”向“品牌创新”转变,从“低价取胜”向“技术领先、品质领先、客户满意、全面领先”转变,从“以效益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从“企业利益高于一切”向“追求整体利益最大化”转变。
新的战略构想十分清晰。不仅要成本领先,还要在技术、人才、质量、服务上全面领先;不光要生产经济型车,还要有中高档车;不仅有轿车,还要有SUV、MPV……不变的是,用来切割“市场蛋糕”的利刃,依然是自主创新。吉利为此规划了“总体跟随,局部超越,重点突破,全面领先”的发展路径。
吉利控股集团总裁杨健向记者展示了战略转型的时间表:第一阶段从2007年6月到2009年,转型初见成效,成为有知名度的品牌;第二阶段到2012年,转型基本完成,成为有影响力的品牌;第三阶段到2015年,脱胎换骨,成为有竞争力的品牌。
图二:灿烂的笑容属于挺直脊梁的有志的有为者 |
“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曾经是吉利最具吸引力的口号。如今,从战略转型的目标出发,吉利提出了新愿景:“造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的好车,让吉利汽车走遍全世界”。吉利汽车追求的卖点将不再是低价,而是高附加值。
但是,放弃了“低价”这个“金字招牌”,用户能买账吗?吉利最终决定转型,依据的是李书福的一个判断:“总是造两三万元的车是没有前途的。”李书福当时认为,5年之内汽车产业总体格局会发生大变革,如果5年时间吉利不能成为比较强的企业,就会被淘汰。
这一判断在吉利管理层中很快达成了共识。“单纯依靠价格竞争、打价格战没有出路。价格降到2万多元了,没法再降了;同时市场也会发生变化,人的需求在往高处走,不创造技术上的优势,企业肯定无法做大做强。”副总裁张爱群说。
图三:BMBS给你安全信心:再也不怕高速爆胎了 |
2007年5月18日,标志着吉利启动战略转型的第一款中级商务轿车远景在全球同步上市,这款搭载吉利自主研发的CVVT发动机的轿车,经欧洲同行测试后被认为可以直接进入欧洲市场;今年7月,按照“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理念设计的首批远景CNG双燃料车在乌鲁木齐上市,仅两天就被抢购一空,当地经销商不得不追加订单;8月,配备吉利享有自主知识产权的BMBS(爆胎监测与安全制动系统)技术的远景车上市,市场反应良好。
远景的成功证明了战略转型的可行性。“蓦然回首,突然发现吉利没有4万元以下的车了!”负责销售的副总裁刘金良感叹,“去年上半年,远景、金刚、自由舰等‘新三样’销售比例为71.2%,而今年同期已升至93%,表明吉利已从低端经济型轿车向中高端轿车进发。”
[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