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样的一个回家的月份里,尽管一切数据都在逐渐变冷,但是回家的热情可以冲破一切,拥有一辆新车,在过年的时候载一家人回家过年是许多人的梦想之一。
在以前,在这种动力的推动下,每年的12月份和1月份都是车市最为红火的月份,但是在前景不明的压力下,今年的车市春节效应大打折扣。
不过,我们不仅期望已经从1月20日开始实施的庞大的振兴规划能够阻止车市下滑的趋势,更希望通过释放这种强有力的信号来提升车市的信心。
作为今年车市振兴规划的核心,京、广、深、沪传统一线市场之外的二、三线市场成为关注的焦点,因为二、三线市场不仅牵涉到车市消费的结构性变革机会,同样还是今年车市增长的最核心的动力。
那么,真正的二、三线市场当前走势如何?增长的潜力在哪里?车市振兴规划能否给庞大的二、三线市场一剂增长强心剂?
带着这些焦点问题,《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利用春节长假,探询辽宁、山东、海南、浙江、江苏和湖北等主要二、三线市场的汽车销售和消费现状,希望能够还原一个真实的二、三线车市。
关键的二、三线
去年,受到金融危机冲击,中国车市由2003年~2007年持续20%以上的增速骤然跌至6.7%,连续几年高速增长的国内汽车市场放慢了步伐,尤其是轿车市场:销量锐减、库存增加、销售压力增大,频繁的降价并没有起到明显拉动销售的作用,反倒是加重了消费者的持币待购心理,导致车市持续低迷。
近年来,中国汽车消费热点出现转移,二、三线地区已经成为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而在2003年~2005年期间,以京、广、深、沪为代表的发达地区则是车市消费的主要力量。
去年以来,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两个经济最为发达地区的汽车销量急速下滑。未来的主要增量将来自二、三线市场,这在许多厂商中已经形成共识。
因为受到经济冲击的差异化,区域汽车市场开始呈现明显的差异化。包括上海、广东和浙江等几个主力消费大省的汽车2008年上牌量大幅度下滑,但是二、三线汽车市场为6.7%的整体车市增幅预计贡献超过18%~25%的增量。
在未来市场还不明朗的情况下,各大汽车公司和经销商除了寻求自身产品转型外,纷纷开始关注此前被忽视的二、三线市场,希望通过网络建设覆盖以及终端产品双向夹击,以快速打开二、三线市场的大门。
“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宏观调控的双重影响严重打击了沿海外向型省份的经济发展,其影响还在进一步向内陆城市传导,这将导致汽车市场的区域变化进一步加速。”国家信息中心经济咨询中心主任徐长明说。
调查数据显示,自2005年以来,一线城市的市场份额正逐年下降,二、三线城市的市场份额则逐年上升,而一线城市的销量年增幅也低于二、三线城市。
二、三线市场在2008年的增长步伐会不会在2009年继续,这是一个难以判断的命题,从《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春节期间收集的信息来看,2009年的二、三线市场同样充满未知数。
如何破局?
尽管经济形势扑朔迷离,但是二、三线市场因为庞大的购买群体和日益增长的购买力推动,加上国家一系列的经济以及行业刺激计划的出炉,二、三线市场仍然机会大于压力。
这主要依据两个方面:首先是这些地区的经济水平和居民消费水平出现较快增长,而这些地区目前的汽车保有量却较低;其次,交通设施的持续改善,使得二、三线地区的交通状况明显好转,内地许多地区的“村村通工程”已经覆盖到80%以上的乡村,以提升自身生活品质为消费目的、以家庭使用作为主要用途的乘用车正成为他们的选择对象。
不过,虽然有诸多措施刺激,对于2009年的车市仍然难以判断。首先,金融风暴的冲击开始从沿海向内地转移,一旦内地市场感受到外部经济环境的冲击,特别是房地产市场价格信号,以及内地除了省会城市之外的三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价格开始走向下行道路,这将对汽车市场的预期销量产生意想不到的冲击。
未来汽车厂家的销售网络建设将逐步向二、三线城市转移。在新的市场环境下,经销商网络下沉到二、三线市场正成为趋势。而且,目前汽车品牌惯用的4S店模式也会面临新的变革,一种更适合二、三线市场的新的销售店会逐渐成为主流。
实际上,早在2006年,包括奇瑞汽车和比亚迪汽车等自主品牌厂家已经注意到二、三线市场的潜力,当时外资品牌跨国公司则更热衷于一线城市的角逐,而不愿触及购买力相对较低的二、三线市场。奇瑞汽车等厂家正是抓住了这一机会,在跨国公司的真空地区逐步组建经销商网络,推出价格相对低廉的车型抢占先机。
具体来说,税改的刺激从1月20日开始实施,这个减税计划的实施到底效果如何,2月份将得到逐步的验证。随着油价的暂时大幅度下行,减税5%的效果和油价的激励效应可能会抵消一部分,所以,现在预言小排量会受益的判断是有点早的,这对以小型车为购买主体的二、三线车市的影响将巨大。
随着一线市场的销售增速逐步放缓,二、三线市场巨大的潜力开始被重新审视,跨国汽车公司亡羊补牢般地也开始加大布局力度,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二、三线市场不仅会成为市场增量的主要来源,同时也将面临和一线市场类似的残酷竞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