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谢谢Daesung Yoon先生的激情发言,让我们给所有的发言人以热烈的掌声!下面进入互动环节。
请问陈司长,您提到了政府支持,但是中国汽车企业在“走出去”方面还是微不足道,您觉得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陈林:这个问题提的很好,但是对我来说也很难回答。要我来诊断中国企业“走出去”比较落后的原因,我就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谈一点观点。
我所说的微不足道,是从中国汽车工业发展今天已经是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了,相对而言我们的汽车工业的对外投资“走出去”,在这里显得微不足道。大家一说汽车工业“走出去”也有一些很典型的例子,从最早上汽的双龙,虽然失败了,但是也是很早的“走出去”,包括现在的吉利,并购的沃尔沃,还有福田在印度投资建厂,还有上汽,虽然不在直接投资的统筹范围之内。
另外还有一些中航汽车,在美国的汽车零部件的并购项目,说起来也有一些很好的成功案例,但是我为什么说还“微不足道”呢,就是因为我觉得我们的汽车工业今天已经2000多万辆的产量,但是出口也就是100万辆左右,这个是不相称的,如果说我们汽车产品的出口要跟我们的产量比例逐年的提高的话,仅靠贸易向下是肯定不行的,必须资本向下,必须要在境外投资建厂,才能使我们的汽车产品在国际上有一席之地,要想做到这一点,就是刚才我在讲话之前提到的,就是汽车行业,特别是汽车企业,对于走出去应该加深认识。
我说我们现在在座的已经开始再思考了,但是我们很多的企业实际对“走出去”还没有思考,所以说这里我认为就是我们汽车为什么“走出去”到现在还微不足道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没有把“走出去”作为我们企业发展战略中重要的一环。我想要做好这个功课,这要跟国有企业的改革,跟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不断的加剧都是有关的,所以简单说就是企业要重视国际化经营,要重视“走出去”,要把它纳入到企业发展的战略中来。
主持人:谢谢陈司长,他有一句话很关键,就是要和国家的改革结合起来。还有一些问题是给Silvio Angori先生的,他提到了我们要对“走出去”战略做好准备,那么我们具体怎么操作?如何做好准备?以及设计工作室、设计中心和企业内部设计部门的角色如何区分?
Silvio Angori:谢谢您的提问,关于第一个问题,我觉得最重要的因素,除了刚才陈司长说的以外,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非常明显的品牌的定位,如果你想在其他,尤其是新型的市场进行竞争的话,有这样的一个明显的自我的定位是非常重要的。全球市场是在不断增加的,当然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于中国和印度,在欧洲市场比较稳定,在美国也是如此,所以你要进入这些海外的市场的话,你就必须要有一个非常鲜明的品牌,要有非常高质量的产品。
除此以外你还要有非常明确的战略,你必须要有这样“走出去”的战略,包括你模式的改变,例如产品要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性,我有一些怎样的特征,买车有两个原因,一是你要有一样商品,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必须要有实力的产品,独树一帜的特点,要认识到这一点。
另外关于设计中心和设计公司,尤其是有很多年经验的公司,可以支持我们进行这样的定位。例如奥迪公司几年前还不是一个品牌,但是现在却成为了最重要有影响力的世界品牌,这对于宝马来说也是如此。所以对他们来说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非常具体的战略,要坚持这样一个战略,要进行长期的合作来实现他们的目标,这就是我个人的建议。
主持人:谢谢,我希望给每位发言人都提问,请问Incadea公司的Eric Sentuc先生,当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时候,他们缺少一些战略的规划,还有一个品牌的战略,那么中国企业在建立品牌方面需要做什么,尤其是在海外市场。
Eric Sentuc:中国企业还是面临很多好的机会的,我们知道品牌是和你的市场投资、创新是紧紧相连的,我们谈到创新的时候,我们在今天的会谈中也能提到很多人说的“产品创新”,但是我们同样不能忘记程序方面的创新,工艺方面的创新,包括商业模式的整合,很多的工序也是能进行创新的。
对于那些公司希望“走出去”,但是还没有踏出这一步时,他们必须要有这样的意识,我们知道世界上有非常重要的各种因素,来改变这世界各个地方的汽车市场,我们今天早晨的时候提到了阿里巴巴的案例,在几年前这个公司还没有存在,都没有建立起来,但是现在却如此的成功,所以在你“走出去”的战略中,很重要的是建立一个旗舰店的品牌,大家可以去你的店里参观。
当然也有一些竞争的问题,签订了一些独立的分销合同,有一些公司和工艺商之间并没有签订合同,你想把这些产品直接的销售到客户手中,这样的利润更高,在这样一个商都体系中还是要进行创新,尤其是进入新的市场。比如说在第三方的角度来看,汽车的保养可以进行合作,所以我还是觉得机会还是很多的。
主持人:下面请问朱先生,您提到过很多中国的企业还是非常希望“走出去”的,但是需要这方面的经验,我们知道技术可能会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尤其是在“走出去”中,所以您觉得中国的买家,或者是国外的卖家是怎么来避免这些反映?
朱壁辛:我觉得平常这些中国公司“走出去”大概有三个比较大的障碍,第一个障碍就是监管(政府)的批准,他们平常对这个不了解,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障碍。第二个是融资方面,当然中国很有钱,但是他们也不知道这家公司,或者是不熟悉,他们就从融资方面觉得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第三个障碍就是公关的问题,我记得过去两年,我们那个时候代表一个很大的中国央企,他们那个时候在去北美收购一家公司,那个时候项目也很大,他们去到那个国家做了一个调查,就是问你们这个国家的人,他们认为中国央企到那里收购他们比较大的公司有什么想法和意见?90%的人都讲是负面的,都是讲有一个中国央企过来收购我们的公司,我们不满意。所以我觉得中国公司有时候可能要好好的考虑一下,就是你们要“走出去”的时候,比较敏感的就是你去另外一个国家比较知名的品牌,或者是收购他们的技术,肯定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所以我们解决的方式就是从开始跟他们谈的时候,就知道这是一个问题,所以从头开始,我们就帮他们去找了一个公关公司,平常大家以为我要签的时候,公布了以后就把这个PR公司请来给我们计划,但是我们知道这件事是很敏感的,因此从一开始的时候,整个项目必须要有PR公司的意见,否则收购的时候就会太晚。
我们要考虑哪些人对这个项目是很重要的,他们到底是批不批,另外要对员工做分析,哪些人是要留下的,哪些人是需要安慰的,我们做了很多不同的分析,因此不管是哪个中国公司,如果你现在考虑“走出去”,一定要从开始的时候,不只是要看估值,钱够不够,是否适合我们的战略,这些都是很重要的,但是另外也要考虑从PR方面,怎样顺利的解决一个程序。
主持人:非常好的建议,下面请问Daesung Yoon先生,您刚才说了中国要做出提前的准备,提到了范式的改变,能否具体的提一下其中的一个范式的改变是什么?
Daesung Yoon:我并不是说中国并不需要再出口了,中国在未来还是要出口的,但是我们并不是说要把这个饼摊得太大,比如说日本,他们也有他们市场的关注和区分,所以我们要学的是像现代这样的一些规模经济,有一个整体的实力再去出口,但是再出口的时候要有所选择。
另外就是中国的本土品牌在全球化来说应该是彻底的全球化,当然是以中国的资产和问题为基础,我们知道除了美国以外,其他地方没有像比尔盖茨或者乔布斯这样的人,在欧洲是找不到的。但是我敢说中国以后可以涌现像比尔盖茨这样的人物,我们看到华为、小米等品牌,中国的潜力是很大的,也就是说我们的消费者的力量,不光是人口,而是说我们社会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现在中国的消费者力量越来越大,因为我们知道消费者一个个体拿出来可能微不足道,但是所有的消费者加起来就会创造很大的消费活力,这跟中国的生活方式是密切相关的,因为中国非常强调群体概念,在韩国也是一样,韩国的社会也有类似的文化,所以我们可以去利用自己的优势,国界并不重要,到底是在中国或者是其他的国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通过范式改变,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而且现在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刻,谢谢。
主持人:我做一个简要的总结。
第一,中国企业“走出去”虽然有很多的困难,还是要坚定不移,因为世界上没有一个真正的汽车强国不是国际化的,世界上没有一个可持续的汽车企业不是国际化的。
第二,我觉得“走出去”有三个要素,一是产品,二是品牌,三是人才。目前国内确实自主品牌比较困难,我们今天也谈到了怎么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也听到了要突围,作为我现在是业界的老兵,我提一个词叫“联合突围”,我们自主品牌很多都很小,汽车企业是一个典型的规模效应明显的企业,需要有产量,我们自主品牌都搞一点点是绝对不会有竞争力的,希望我们的市场能够联合突围,就有可能解决产品问题,人才问题。
最后谢谢大家,让我们给所有的发言者再鼓掌,谢谢他们!
|
E电园纯电皮卡是啥妖孽
E电园试北汽纯电EU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