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制造”、“出口海外”在汽车业正在成为“热词”的时候,商务部专家对刚刚出台的中国汽车出口基地授牌提出了诸多质疑。这张“名片”背后究竟有何意义……
·出口价格杀得头破血流:是发展初期没有办法的事情
·出口效率高? 还是海外建厂效率更高?
·能单独给这160个企业单独的税收政策吗?不可能!
马宇
主持人:说起中国汽车的出口,一个很敏感的问题,就是出口价格一直被压得很低,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马宇:现在(中国汽车出口)很多国家的价格相互残杀是一个制度的因素,不是一个单纯的价格竞争。如果是单纯的价格竞争,那么,在市场化企业之间,你是不能避免价格竞争的,价格竞争是必然的,要不然就没有博弈了。
但是,如果这个价格竞争是有底线的,它就不是恶性的。但是,目前,对于很多国有企业来说,它在出口时,价格竞争是没有底线的,要是没有底线就是恶性,就不是良性的价格竞争。不能卖出去我就要亏本去卖,因为,我的老板(国营企业的老板)给我划五年,我可以亏 50个亿,还有50个亿可亏,钱也不是我自己的,业绩也都挺好,最后亏得把企业亏得资不抵债为止。
主持人:据说,日本汽车企业尽管相互竞争很激烈,但是在出口上互相从来不会相互诋毁。
马宇:每个企业都是自私的,大家都有自己的利益所在,都是有底线的。这个底线就是两个选择,一个:选择市场,价格卖高了,我虽然整个本钱收了,但是如果跟日本车、美国车都是卖一个价格,是否能够竞争过它们,消费者买不买帐,这样,我就要考虑这个问题:是不是要跟降一个档次,这就是价格战。
另外一个考虑,要考虑我自己的这几家,日本的丰田、本田、日产这几家都是利用日本的生产优势,都觉得要跟美国或者跟欧洲车竞争的时候必须要降价,但要有 默契。这个约束有利于日本厂家自己的合作,保证一个利润率,为了企业生存,这些帐都必须能算得了。
主持人:汽车比较发达的国家,他们现在有出口,但是更多的汽车都是选择海外直接建厂,出口不如海外建厂效率高吧?
马宇:不一定。这是两回事,要根据当时的情况来看,欧美日世界三大汽车生产地区,后来要去占领其它国家的市场,包括日本去东南亚,欧洲国家去拉美,那时候的选择都是去那些地方建厂,首先因为当地的生产力成本低,可以过去。再加上政策允许主要的零部件可以直接运过去,其它小部分零部件在当地市场做一些改良,或者降低成本,这样的话更有利于在当地市场上跟其它国家竞争。
比如大众跑到拉美建厂,在拉美当地市场的价位就比在美国的要低;假如不是这样, 在拉美的价位要是比美国还高的话,从欧洲运到巴西去销售和从美国运到巴西去销售不是都更有优势?
但是,现在中国的情况不一样,因为中国本身人力资源成本比较低,如果你想占领美国市场,选择是到美国去设厂的话,怎么保证劳动力优势?美国的汽车市场竞争又是什么状况?
中国现在要到外国去建厂当然也可以,可以到孟加拉去,那劳动力成本低,但是,孟加拉又走不了那么大的量,问题就在这个地方。
要根据中国的情况,清楚我们的产品定位还有我的竞争力是什么,要考虑我是出口更好还是在当地做一个生产基地。我们这里只能从一般的投资转移、贸易投资来比较,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具体到生产的产品的时候,必须了解全球生产成本的比较分析,你才能去决定我从哪块做……[全文]
第三幕: 强调大规模出口的情况下 外汇风险怎么规避?
主持人:现在我注意到政策和舆论导向都是强调大规模的独立出口,对外汇的风险考虑了没有?很少涉及到这方面的问题。
马宇:这肯定是一个大问题,我们现在做的出口销往的地区,首先考虑的是质量要有保证,客户的诚信度比较好,市场比较规范的地区。这些地区相对风险小一些。
比如,如果到东南亚一些地区,相对来说标准要差一些,企业实力各方面也不行,这种情况很正常,拖款不付。我们过去很多企业跑到东南亚去销售摩托车,出口数量很多,但是在当地网络很散,一点一点,这家做三百辆,那家做一千辆。这就产生了不可控的风险。
另外,还有货币风险,如果那边商人说我要给你欧元,相对来说,还好办一点。我还可以通过做保值避免汇率风险;如果他要给我一些小币种,你怎么做交易?
以前,我们国家在中东国家做出口,收回一麻袋一麻袋的中东货币,汇率一兑换,最后什么都不是。这些地方往往是币值不稳定,起伏特别大的地区。货币的风险就比较大。另外,还有一些不可控的因素没有考虑,比如政治风险……[全文]
第四幕:汽车出口基地这张“名片”的用处:没钱了找地方政府要!
主持人:如您上面所说的,我们国家也的确在为汽车企业的出口在做些工作,比如,商务部刚刚给 160家汽车企业颁发了出口基地的授牌。入围国家出口基地的那些城市和企业,其表现真的就比没入围的就要强,业绩就比其它的好?
马宇:不可能,没什么关系。以我的经验,越是国家扶持的,死的越快,哪个行业里面只要是国家对这个企业关注度比较大,列为行业标兵,这样的企业死得就越来越快。
因为企业一好,政府一监督,收益扁平,中央直接管,越来越行政化,这个是最要命的。应该说,做 160家出口汽车企业,真正的推动作用在哪里,真的要好好想想……企业肯定也不傻,对于企业来说有些收入是有企业的考虑计划,地方有地方的考虑,比如我们芜湖或者台州,做中国汽车出口基地,这是商务部发改委授牌的,属于政绩。如果初期市场不好,挂个牌子放到会议室里面,哪个领导过来都要看一下,有什么用?有几个企业是靠挂个牌子冲到世界顶尖企业的。
主持人:我想这个出口基地的授牌可能也不完全是个纯粹虚的东西,比如,它背后是否有后续的出口补贴这样的一些优惠政策呢?
第五幕:出口补贴直接违反WTO精神?
主持人:我对出口补贴着方面不是了解很多,根据 WTO规定,什么样的补贴是可以的,什么样的补贴会引起争议?比如反倾销等诉讼。
马宇:补贴都是绝对违反 WTO规则的,直接违反。
主持人:出口之后再给也叫补贴?
马宇:当然是了。
主持人:中国如果对这160家汽车出口企业实行补贴,有没有可能导致反倾销起诉?
马宇:那就要看具体的政策,这里面涉及到一个:有没有威胁到发达国家的市场,如果我们去的都是东南亚、拉美、南亚这样一些地方,都是低端产品,农用车,都是这样的车,你去做,这个销量对他们的商业地位没有多大影响。
但是假如你真到北美、日本、美国、欧洲,在主流产品上对着干的时候,要来审视你的政策,你这里面的政策,给汽车的补贴,都是可以作为反倾销理由的。
主持人:现在不敢说和WTO一点冲突都没有?
马宇:现在没威胁到人家。而且发达国家很成熟,中国好像是有办法,比如 QQ和通用汽车SPARK还在国内市场,没有到国际市场,要到国际市场去试试?要想活的话,你卖一辆车一万我罚你两万。现在根本不用看到和解方案都知道最后什么因素造成的,因为通用在中国的利益太大,不能为了这点市场跟奇瑞翻脸,最后弄得隔绝中国政府,隔绝中国消费者。如果确实把奇瑞干掉了,在中国,政府跟你打,到国际上打官司,打一个没问题。但是我在中国怎么办?我在中国赚的钱不是这个损失能补偿得了。这里面还是有一个利益权衡,实际上根上就是他的利益选择结果……[全文]
第六幕:迄今为止 所有的出口基地都还没有成功的先例!
马宇:以前(商务部)搞过数字商品技术基地是政府直接投钱做的,当时外经贸部专门有一个出口基地建设公司,部里面有专门的经费,每年多少钱搞数字商品基地建设,有的是自己建,直接由商务部直属公司建,有的是交给地方,也是地方为首,找出一大堆,一个基地多少钱。
这种做法最后证明完全是失败的,最后政府出资的钱都血本无归。因为政府自己掏钱做基地,这个完全是计划经济的思路来套市场经济,还要拿这种模式到国际上去,这是最糟糕的一种模式。
后来的一些出口基地,具体针对某个行业来说,有时候觉得是某种技术产业需要出口时就建一个,但是,基本到现在为止都没有成功的先例,没有一点能拿出来说的。无论行业里面或者地区里面,这些模式都值得怀疑。
主持人:国家出台这个出口基地,是否能解决以前一直说的出口内耗、相互压价的问题,规范市场?
马宇:有些事情,企业做法和政府做法越来越多,政府要做一件事情,各级有各级的职能范围,但是,你要介入到市场里面,介入到企业里面去,你想把事情搞好,就要给出具体的政策。很简单的例子,汽车基地就是 8个基地160家企业,给不给配套政策?不给配套政策是没用的。给了配套政策之后,你能单独给这160个企业单独的税收政策吗?不可能!
为了 160家企业,设一个单独的税收政策?比如汽车出口退税,现在统一就退17%,一贴补就是退20%,你就是比别人退的多,不可能这么做!
当“中国制造”、“出口海外”在汽车业正在成为“热词”的时候,商务部专家马宇对刚刚出台的中国汽车出口基地授牌提出了诸多质疑。这张“名片”背后究竟有何意义……
马宇老师是我国长期从事对外经济贸易的资深专家,感谢经济观察报记者刘春以他敏锐和独立的视角在一片“出口”的喧哗声中,为我们采集到了这个另类的声音。
至于马宇老师的观点究竟是否正确?我们不去评论,毕竟中国汽车业的大规模出口还 是个新生事物,还在初期阶段,有多种视角,多种观点,多种声音 ,相信才能促使这个新生事物更快的成长……
随着国家对奇瑞、吉利等的政策性支持,在一浪高过一浪的汽车自主开发政策舆论中,一直坚持中国本土开发的上海泛亚仿佛受到了冷落。合资企业是自主研发的主力军吗?政府政策是否应该一视同仁?
在自主开发能力已经成为决定汽车企业的全球竞争力的环境下,谁得到更多的自主政策的支持,必然就会对其市场竞争力是最大的无形的支持。
因此,高卫民,一位博士生导师,教授,同时也是上海泛亚的元老,感到了一点委屈:合资企业不应该被隔离在自主政策支持范围之外……[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