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编者按】搜狐汽车强力打造海外汽车产业人士访谈栏目《海国车志》,定位于从全球视野解读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邀请国外汽车产业专家和资深的海外汽车媒体人,为中国汽车产业和汽车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系列问题把脉支招,预测未来中国汽车产业走势。《海国车志》在2011上海车展期间推出时受到广泛关注和业界好评。此次2011广州国际车展正值中国加入WTO十周年,《海国车志》继续邀请海外专家做客搜狐汽车访谈间,畅谈中国汽车产业十年发展之路。

嘉宾简介:
Ashvin Chotai (阿什温-科泰):伦敦亚洲汽车情报机构董事总经理。
Martin Hayes(何斯庭):英国APR公关咨询公司执行主席。
Klaus Paur(包亦农):思纬汽车研究大中华和韩国地区汽车行业董事总经理。
Bill Russo(罗威):Synergistics(协同共进)有限公司创始人兼总裁、博斯咨询公司高级顾问。

中国汽车产业十年间的变革

  阿什温-科泰精彩语录:外国技术和品牌将继续通过合资企业的形式主导乘用车领域。大型国有汽车企业之前在工程制造、研发能力、高端车型、品牌建设、市场份额上取得的进步并不尽如人意。中国私有汽车制造商取得的成就反而更令人印象深刻。然而,中国企业和全球主流汽车制造商之间的差距巨大。未来数年中国本土汽车制造商将在何时快速缩小与全球主流汽车制造商的差距将决定中国企业在本土和全球发展的形势。[更多内容]

聚焦观点:整合:私有企业和跨国企业将面临怎样的未来?

  中国品牌在商用车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在轿车领域(除去微车),近三分之二的市场份额为合资企业所有。合资企业能否继续主导轿车市场?总体来看是的,主要因为合资企业将致力于持续提高自身竞争力并继续成为中国生产新产品和引进新技术的主要力量。
  2011年,实际上中国自主品牌总体表现和市场总体表现不符。最新的趋势是合资企业争相推出自主品牌。这种发展趋势将对中国自主品牌施加更大压力。因此,总体来看中国自主品牌前景并不乐观。就中期来看,我预计合资企业占中国轿车产量的比重至少将维持在60%。[更多内容]

阿什温:全面评析中国汽车行业和市场发展

聚焦观点:中国能否成为汽车主要出口国?

  只有在全球原始设备制造商将中国定为某些车型的全球生产中心的情况下,合资企业出口量才能大幅增长。在当前的政策环境下这种情况不太可能发生。短期内,我预计合资企业在零部件、发动机、变速器等领域的内的出口将出现增长。整车出口将逐渐增长。我对包括上海通用在内的合资企业出口前景感到乐观。上汽集团和通用之间的关系融洽,通过在香港成立的合资企业,两家公司已经在中国本土以外展开合作。[更多内容]

阿什温:全面评析中国汽车行业和市场发展

聚焦观点:产能过剩还是产能受限?

  中国汽车行业中的产能过剩问题已成为舆论焦点。2009年以及2010年销售的大幅增长促使每一家企业上调产能扩张规模。在高速增长的市场中,因追求增长而进行产能扩张符合商业原则。当然如果需求放缓,产能过剩的风险将暴露出来。到2016年前,保守估计中国汽车产量将增长至约2600万辆,其中包括近1800万辆乘用车。
  我认为,目前多数合资企业实施的方案合理,在形势恶化的情况下合资企业也可以灵活削减规模。然而,部分新成立的合资企业和中国自主品牌制定的扩张方案过于激进,需进行调整。[更多内容]

聚焦观点:中国在新能源汽车生产和销售领域能否占据世界领先地位?

  到2015年,中国政府的目标是50万辆新能源汽车上路,到2020年该数字进一步增长至500万辆,和中国总人口相比,该计划并不夸张,但也面临挑战。通过对锂离子电池成本、产品线的扩大、行驶里程和充足充电设施建设的进度进行评估,我不认为购车需求特别是私人购买的需求将增长,这种情况直至2015年之后才能有所变化。
  纵使中国政府目前有关2020年5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上路的目标能够实现,由于2020年购车总需求将增长逾2亿辆,石油需求很难下降。 [更多内容]

中国车企未来10年的路更加艰难

  何斯庭精彩语录:我对未来10年中国汽车制造商的预期是:他们面临的形势将更加严峻。自主品牌不但需要在尚未取得突破的市场扩大销量,而且还需要建立真正的全球品牌,与拥有几十年发展历史的顶尖汽车制造商竞争。那么,中国汽车制造商能做到么?当然!事实上,中国汽车制造商可以先于日韩车企实现上述目标,但这个过程很艰难也很漫长。[更多内容]

何斯庭:中国车企未来10年将迎来真正挑战

聚焦观点:前十年的高速增长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意味着发展过于顺利

  我这里的“顺利”指的是,中国经济的繁荣发展催生出了整整一代新的汽车消费群体,然而这批人当中的绝大多数对于产品、品质和品牌知之甚少。由此也为中国的汽车制造商们创造了一个现成的需求旺盛的市场。迄今为止,这部分消费者所接受的产品质量和安全性能都是西方消费者早已摒弃的,而且他们也乐于购买那些模仿欧美和日系过时车型的“克隆车”。
  当然,对于一个急于扩大产能推出产品的新兴产业来说这一切都可以理解,但这对于未来打造一个具备真正竞争力的汽车产业并无益处。[更多内容]

聚焦观点:下一个十年应该更多去关注品质、安全性和品牌塑造 而不再局限于产量

  中国汽车市场的销量将会保持稳定(难以延续前10年的高增长率)而真正的竞争将会到来。消费者们会变得更为挑剔,在选择商品方面的经验也会更加丰富。尽管目前中国消费者热衷购买外国品牌的现象不会一直持续下去,但只有在购买自主品牌汽车已经成为社会潮流的情况下,形势才可能逆转。
  我们都知道中国人极具智慧,他们会在做出选择前耐心谨慎并且反复权衡。如果一个品牌能够符合消费者的所有要求,包括规格、性能和款式,那么消费者们肯定会成为该品牌的忠实簇拥。中国的消费者会和西方消费者一样,认为一味模仿是在主动放弃成为行业的领先者;在品质和技术上偷工减料意味着在竞争中失利;不谋求创新将在竞争中被淘汰。 [更多内容]

入世十年——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包亦农精彩语录:世界贸易组织代表着国际业务的协作和发展。对于汽车业这样一个跨国企业集聚程度远高于其他行业的产业,中国本土汽车制造商应该运用国际化的视角,并且聘用国外的人才来为自己所用。在更加国际化的框架背景下准确理解中国消费者的需求有助于自主品牌针对市场推出更具吸引力的产品,从而满足本土消费者挑剔的需求。[更多内容]

入世十年——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聚焦观点:成功的车企必须在巩固国内市场份额的基础上发展海外业务

  中国汽车制造商的盈利能力正在下降,部分自主品牌转而寻求扩大汽车出口量以维持销量稳定。销量数字促使自主品牌积极开拓海外业务。然而,仅仅关注汽车出口目前并不是中国本土汽车制造商减轻自身压力的正确方式。如果自主品牌难以说服本土消费者购买其产品,汽车出口也难以实现持续增长。
  但这并不是否定成为跨国车企的重要性。事实上,对于汽车这种全球性的产业而言,在国际上占据一席之地是十分必要的,外国车企纷纷涌入中国市场就是证明。然而,历史证明成功的汽车制造商必须在巩固国内市场份额的基础上发展海外业务。[更多内容]

聚焦观点:聘用外国专家是自主品牌紧追国外品牌的捷径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很多畅销的车型都是中国制造。国际人才可以帮助自主品牌加强自身的设计、技术以及品牌塑造能力,同时还可以保持住自身的中国血统。聘用外国专家是自主品牌紧追国外品牌的捷径之一,同时外国专家能够助力自主品牌推出高性价比的产品而不是一味依赖制造低廉产品。 [更多内容]

站在国际舞台中心

  罗威精彩语录:很显然,中国的汽车企业有志成为全球领先的汽车公司。然而,中国品牌要想成功地参与全球汽车产业的竞争,他们必须做到以下三点:1.通过兼并重组巩固他们的国内地位。2.定义中国品牌自己的价值定位。3.对应自身独特的品牌卖点,建立能够满足既定目标的关键的产品研发能力另外,中国政府部门的决策者们也必须帮助促进汽车行业的整合,消除弱势品牌以保证强势品牌的生存。[更多内容]

聚焦观点:中国的汽车产业还存在许多结构性的问题

  虽然轻型汽车销量处于历史高位,产能过剩和缺乏规模效益仍然是最主要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中国高度分散的原始设备制造商(OEM)分布现状造成的。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到今天,有超过100家登记注册的汽车制造商。此外,约70%的乘用车都挂着外国牌子,这使得中国的自主品牌很难获得足够的销售额或利润率,来维系自身的经营。
  这种过于分散的现状也很难集中和分配资源,使得关系到安全性和燃油经济性等关键技术的开发也难以开展。这是中国的原始设备制造商们最突出的弱点,他们一直依赖于国外合作伙伴来主导关键零部件技术的开发。[更多内容]

站在国际舞台中心 未来任重道远

聚焦观点:中国车企普遍缺乏关键零部件和整合各子系统方面的核心技术和经验

  海外的汽车公司都是从内部研发整合关键零部件技术开始做起,只是最近才开始对外寻求外包合作伙伴。世界一流的汽车制造商保留了定义自身品牌形象的关键技术,以彰显其独特的价值主张。
  一些中国汽车企业正在试图通过收购处于困境中德国际知名品牌这种“嫁接”方式来获得这些能力。这种做法可以显著地缩短他们走向国际的时间。然而,这样的收购实施起来是非常困难的,也往往是不能成功的。例如,上汽对双龙的收购因为双方的利益不均衡最终以失败告终。那些敢于利用此类收购来加速这一进程的企业也应该明智地吸取这些经验教训。[更多内容]

往期回顾
微博热议
专题策划、制作:宋双辉分享到搜狐微博  
Copyright © 2017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新闻 全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