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不是高档车专利
提问:从荣威W2概念车时我就很关注这款车型,在今天的资料里我发现荣威550的最大特别之处是“D5”的概念,这比较出乎我的意料,因为它不再传统的强调动力和舒适性。
第二个问题,荣威550会不会配备1.8T外其他的发动机?
第三个问题,荣威是否在研发这一块跟通用有新能源方面的合作?可否透露一点?
高卫民:在产品打造过程中,理所当然的要先确定目标,用市场调研确定目标。即使在内部有很多争论,很多想法,但大前提是保留最大的可能性,尽量贴近面向市场的时间做出的决定是最适合的。这永远是一个矛盾。
比如有辆车3年后推向市场,现在已有AB两个方案要确认一个,如果不是在卖车的年份做出决定的话,做出的决定可能完全是不对的,如果现在决定是A方案、到市场上真正需要B方案,那么企业是不是有钱将B方案也再做一遍?所以一定是市场要什么我们做什么,没有任何一个企业会花钱和精力将为一个产品做好几套方案。所以又必须在前面做出决定,这就是两难的地方。
弥补过早决定产生的失误的手段是什么?就是在中期不断的市场调研,不断修正,在还来得及修正的情况下尽量修正。其实最来不及的就是外形,在还没有正式开模之前,突然什么东西经过市场调研要改,还来得及。但是一旦开模了,有什么要改,就来不及了,因为投资太大。最后顶多总结经验教训说,你当初想法是错的,下次换一个人。
所以你说“数字智能高性能中级轿车”的定位是什么时候产生的,从设计过程来讲,我们坚持汽车的传统价值,并保留更多新技术运用的可能性,了解市场上最有可能需要的东西,在这个过程当中逐步确定这个产品的主题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过程。
从最后的市场调研中,我之前也讲过,我们更多的关注年轻人想法是什么,如果我们想吻合这个市场的话,我们认为D5这个主题在这个产品上体现是最合适的。尽管我们有很好的造型,有很好的动力性能,我们有很好底盘上各式各样的功能。但是光从任何一个角度上没法最大程度描述这辆车的特性。或者说你对于50岁以上的用户跟他讲这个车的好处,从操作稳定性,舒适性,动力性,更多人会理解。但是如果我们瞄准了用户群是在年轻这一代,时尚这一代,希望他们接受的话我们认为“数字智能高性能中级轿车”,或者D5这样的形式能够把我们前面的优点聚集起来,也许是最合适的。
从我个人角度有些地方同意你的观点,我一开始也很难理解是不是这样做最合适,我自己心里面也一直在琢磨,是不是很合适。
但是,给你举个我生活中的例子:我儿子11岁,我与他的许多争论,启发我很多东西,我显得太老、太传统。比如前两天,我看个学习机广告,我是学德语的,所以想买个练英语。我认为不错,就定了一个,但是之后发现我儿子早就在用,甚至比我的版本还要好,只不过他的是1000多元,我的是600元。我想说的就是,刚刚意识到是好的东西,也许早就是受欢迎的东西,只不过用户群年代的差异导致了选择上的差别。如果我们确认用户群是这个年代,我们就必须去学习他们的思维和习惯。
所以,“数字智能高性能中级轿车”这个概念能归纳我们的车各方面的特性,并适合年轻人的喜好,这点我能接受了。请黄总补充。
黄总:我觉得高总已经讲的差不多了。实际上,我还想说,这是一辆市场和整个工程设计结合地最好的车,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很多市场方面注入的理念都通过工程设计这边得到了实现。在整个设计过程我们也不断的在修正。我们知道我们所面对70后这一批目标客户群体在价值取向和审美方面有着特殊的需求。
另外,也许你在初次看到我们的提法的时候是会有一些出乎意料,但是不变的事实是这是一辆轿车,我们所讲的“全时数字轿车”或者“数字智能高性能轿车”,首先来说是一辆轿车。汽车传统核心价值方面,比如说动力和操控,荣威550都完美延承了荣威750的特点。所以,“数字化”是在轿车基础上,我们想要再有所发展和创新的东西。我不知道这个解释你大概能够理解吗?
请大家把更多的时间留在工程设计方面。
马征鯤:首先澄清我参与格兰德项目是在美国,日本公司在北美的分部。
如果你关注美国市场上的车,比如说佳美,在美国市场和中国市场是两个不同的造型,在北美比较运动,在中国更强调舒适性和豪华。我如果在美国推出一款车,也许我们强调的更多是运动感,具体说进入细节的话,可能是造型内饰的运动特征。但如果说在中国,我觉得整个东方,包括日本、韩国,大家对西方的技术和概念都感兴趣。
提问:这个需求不是全球的?
马征鯤:我觉得我们会首先考虑东方的市场,因为东方的年轻人对这些新鲜的东西接受非常快。基于这个考虑,我们这款车在国内市场上市时会更加强调舒适性,更加强调便利性;但是电子化的东西,相信无论在国内还是全球市场,都是一个发展方向。
郝飞:我们讲的“数字化”的技术或者比较先进的汽车电子技术,这并不应是高档车的专利。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