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就在华晨宣布新尊驰和骏捷FSV两款车型上市的三天后,国内首款双门硬顶跑车S8被比亚迪推入市场。
近来国产车在市场中推陈出新的速度大大加快。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今年上半年中国汽车销量达到600万台,全年预计将达到1200万台。
更快更新的产品研发、大手笔拓展生产平台、不断传出的并购风潮??群雄逐鹿之下,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现状和未来格外令人关切。
华晨一路走来十分艰辛,华晨人对发展自主品牌感受也更为深切。《中国经济周刊》于7月15日对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祁玉民进行了独家专访。
“华晨现在只是产品不是品牌”
《中国经济周刊》:我国的汽车自主品牌与外资品牌相比还存在哪些差距?
祁玉民:低水平的汽车业是建立产品,高水平的是建立品牌。外资基本上在中国先树立的是品牌,我们基本上是产品,从产品逐步达到品牌的高度,这是一个巨大的差距。
《中国经济周刊》:华晨现在是在建立产品呢,还是建立品牌?
祁玉民:严格来说,我们现在只是产品,在产品竞争的台阶上苦苦往上挣扎,看能不能往前走一走。目前,我国汽车业的标准制定、话语权等等,都是由国外大品牌控制着,他们用品牌打中国市场,用中国的资源去制造成本比较低的产品,占领中国市场。所以,有人说这是用中国的奶在养外国的孩子。
《中国经济周刊》:品牌应该如何建立?
祁玉民:一个品牌的塑造,一定是有核心产品。在品质上,核心产品一定是精湛的,技术上是先进的。所谓核心产品:第一,得有规模,一款车得卖上百万台;第二,车里面得有技术含量;第三,精品;第四,赚钱。中国到现在还没有这样一款车,就不能自称品牌。
“我们缺的不是钱是竞争力”
《中国经济周刊》:有关机构预计今年上半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全年会达到1200万台,而国产品牌只占三分之一,汽车产业是不是都面临扩张的问题?
祁玉民:无论是1100万还是1200万台,我看现在的格局是市场大,仅此而已,不能说明其他问题。根据国际机构对我国自主品牌的统计,中国的汽车企业规模普遍很小,没有一家企业进入全球前10名。规模效应是汽车产业最大的特点,当一个企业的产品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才能实现盈亏平衡,现在好多企业、好多平台、好多车型都在这个平衡点以下。
《中国经济周刊》:做大规模需要资金投入,而我们的汽车企业现在都缺钱,华晨是不是也面临这个问题?
祁玉民:我们现在缺的不是钱,缺的是对自主品牌塑造经营的一种能力。现在把钱给你,你未必能塑造出一个品牌来。就拿华晨被传闻重组的事情来讲,外界都认为我们缺钱,但我觉得缺不缺钱要看你怎么去认识,我说挣一千块钱的要养家糊口缺钱,挣一个亿的想买矿山也缺钱。但钱不是我们自主品牌最缺的,从大到小,我们缺的是自主品牌的竞争能力。
“没有战略规划非常可怕”
《中国经济周刊》:国家对自主品牌的发展该怎样引导?
祁玉民:目前,自主品牌发展没有战略规划。所做的工作,眼前的多一些,五年的少一些,十年以上的基本没有,这非常可怕。现在,中国汽车业是乱世,这会导致我们再过四、五十年仍将无所作为。所以,我们现在就要明确战略,应该用10年、20年、30年、50年的时间,从战略上规划自主品牌。
《中国经济周刊》:从长远看,政府要从哪些方面对自主品牌进行规划?
祁玉民:第一,放眼几十年,从战略上研究品牌;第二,放眼五年左右的时间进行规划,规划是实现市场战略的指导思想;第三,是眼前政策性的支持、市场的培育。
《中国经济周刊》:近年来,国家也给予了我国自主品牌一些好的政策和支持。在自主品牌培养上,国家还需要创造哪些条件?
祁玉民:从韩国自主品牌的发展历史,就可以知道中国在这方面应该怎么走。韩国在培育自主品牌上三管齐下,中国也要这样。首先,企业要让老百姓信得过,而且坐你的车不觉得丢面子,在质量上放心,在品牌上不丢人,那就是一定要把自己的产品做好;第二,国民以买国产车为荣;第三,政府必须全力来引导社会的消费,促进自己的发展。现在,中国这三方面都很欠缺。
“我做梦都想中国汽车业来一次大重组”
《中国经济周刊》:最近有媒体报道,说一汽有可能与华晨重组,你也做了回应,目前有无新的动向?
祁玉民: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华晨的团队,没有和一汽任何人有过接触,纯属捕风捉影,空穴来风。目前,敢想华晨的有,敢重组华晨的还没有。
《中国经济周刊》:那么,你是否认为汽车业的重组是大势所趋?
祁玉民:重组是应该的。中国汽车业要重组,而且要大重组。现在汽车业太散,各地都有汽车企业,一个外资进来可以找两个合资伙伴,我们有的企业其实很有实力,结果都被打散架了。因此重组是必然,我做梦都想中国汽车业进行一次大重组。我的观点是,不干就不干,干就大干一场,改变当前这种格局。
重组还是要以自主品牌、自主发展作为做强的一个目标,现在大重组的时代还没有到来,可能五年、十年以后再讲会是合适的。
《中国经济周刊》:最近中国企业收购国际汽车品牌的声势很大,就目前发展现状来看,中国汽车企业是否有实力重组国际品牌?
祁玉民:品牌的背后是产品,中国没有一个现在能自称品牌的产品。现在中国汽车界重组有一个非常可怕的现象,那就是为弥补自己的不足去重组,有时候是为了“遮丑”。这样,把数量、排位作为重组的目的就大错特错了。
《中国经济周刊》:不久前,媒体报道仰融有个庞大的造车计划,并且其有意将国内的投资放在沈阳和铁岭。华晨会不会与仰融再次合作?
祁玉民:我只说两句话。第一,这么大的汽车计划它的来龙去脉和背景我不了解,我的心思也不在这上边,所以我没有发言权,不经过深思熟虑说出来是不负责任的;第二,此事未必不是一件好事,突然来了这么大的造车计划,就像一颗炸弹放在中国汽车行业的头上,让产业界的学者、官员和企业家好好深思一下,通过这件事情想想中国汽车产业该怎么发展,以什么样的规模和水平、什么样的新能源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