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1984-1990 清明 三大基地布局追赶中前行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2009年08月25日19:08
来源:深圳新闻网-深圳商报 作者:李潮 李臻

  〖年表〗汽车初体验

  80年代后期,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大,很多现在习以为常的事情在当年都是头一回。1987年中国首张福利彩票诞生,同年年底深圳则成功进行了中国第一宗土地拍卖,西方的“情人节”也在那年引进。

  那时,在轿车开始兴起之前,流行的是“农夫车”和“的士头”。由于个体户的逐步兴起,当时除了单位购买之外,渐渐有了私人购买汽车的现象。对于私人或单位对汽车的消费需求,都是追求简单、直接、实用。“农夫车”是一种类似于现在江铃庆铃生产的轻卡,可乘坐6人,前排有三个座位,后排也有三个座位,后面拖着一个车厢。“的士头”是一种类似于现在的皮卡车型,可分为单排座和两排座的不同类型车型。由于车头长得很像轿车,当时大家又将轿车习惯地称之为“的士”,因此将这种车型戏称为“的士头”。当时市场上这些车非常热销,就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火了。”当然起步时期总是相当艰难的,20世纪80年代末期,广东省汽车工业总产值仅仅占全省工业产值的1.2%。

  1987年是布局的年代。一汽与美国克莱斯勒汽车就引进轻型发动机协议签字;国务院北戴河会议讨论发展轿车工业确定一汽、二汽、上海三个轿车生产基地。1988年是追赶的年代,金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在沈阳成立;国内最长、日产力200辆的轿车总装线在上海大众落成。

  1989年是动荡的年代。一汽新建轿车装配线组装出首批奥迪轿车。1990年是跳跃的年代。一汽和德国大众公司15万辆轿车合资项目在北京签字;二汽与法国雪铁龙汽车合资生产轿车项目在巴黎签约,第一期工程目标为年产15万辆C级普通型轿车,最终目标为年产30万辆C级B级普通轿车。

  〖本纪〗 “桑塔纳的十年炼狱”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中国汽车风云史

  中国轿车时代的分娩剧痛


  1981年批准和德国大合资到1983年第一辆桑塔纳轿车在上海汽车制造厂组装成功,当时人们并不知道,桑塔纳的十年炼狱才刚刚开始。组装桑塔纳就像移植一棵树,相对容易,生产桑塔纳就像要把长成这棵树的土壤——构成轿车的所有高质量零部件配套体系移植到中国。经过艰难十年炼狱,直至八十年代末桑塔纳国产化成功才意味着中国汽车产业的土壤开始形成,为中国轿车后来的突破和成功铸就的行业根基。原机械部部长何光远认为,这是中国汽车工业无法逾越的一个过程。日、韩汽车的起家也是通过这一手段实现的。

上海大众桑塔纳厂房
上海大众桑塔纳厂房

  “上海大众干了两年多的国产化才2.7%,就是收放机、轮胎、标牌和天线。为何这样慢?”八十年代,上海大众面对来自各方面的质疑。因为沉重的压力,上海大众一位中方总经理跳楼身亡,上海大众受到上至中央和全国,下至地方和行业的高度关注。当时国家外汇非常紧缺,桑塔纳起步是靠CKD散件组装。当时组装一台桑车要用1万美金的外汇来进口零部件。如果89000台桑车组装指标用完后还不能国产化,上海大众将面临关门。早日实现国产化,大量节省外汇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既现实又非常严峻。然而当时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都是为卡车配套的多,从未干过轿车配套,而桑塔纳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德国最新的轿车技术,我们的技术差距要落后30年。当时德国记者来上海采访时回去报道说,“这将是一个失败的记录”。面对桑车的技术要求,全国汽车零部件的配套能力近于零是一个令人沮丧的事实。不少为桑车配套的零部件企业都需要引进技术或搞合资才能适应。由于桑车零部件国产化难度大,一汽、二汽这些大厂都打退堂鼓。发动机缸体和曲轴的铸锻件毛坯,本以为一些大厂能干得了的,干了两三年还是拿不出来。有关方面认为“国产化标准可以偏离,结合国情可以有过渡标准。把坚持德国标准当作替外方说话,是帮助老外卡中国人。事情闹大了,1987年,朱镕基在上海听取桑车国产化的汇报工作。他说不能“瓜菜代”,桑塔纳国产化要100%合格,降低0.1%都不要。

  “老三样”定义中国轿车

  1988年朱镕基到上海担任市长。他提出建立上海桑塔纳轿车国产化共同体,调动整车厂和零部件厂合作的积极性,建立以利益为纽带的命运共同体。事隔20年,今天回过头来再看桑塔纳国产化共同体,不少零部件企业依靠上海大众平台资源发展起来了,成了行业中的佼佼者,零部件的小巨人。通过四年(1987-1990)艰苦卓绝的努力,卧薪尝胆,百折不挠,终于喜获硕果。上海桑车工装样品认可率达到72.69%,关键零部件如车身、发动机变速箱三大总成和前后桥总成相继实现国产化,同时上海大众宣告年产6万辆整车和10万台发动机产能形成,并建立了符合德国大众质量保证体系标准的全国180余家零部件企业所组成的配套体系。同年8月,上海大众告别CKD,结束了以进口散件组装生产轿车的方式,终于实现了国产化,为中国轿车零部件工业体系、为我国轿车工业的大发展打好了基础。

  随着1987年国务院北戴河会议讨论发展轿车工业确定一汽、二汽、上海三个轿车生产基地,八十年代末,一汽和德国大众公司15万辆轿车合资项目在北京签字、二汽与法国雪铁龙汽车合资生产轿车项目在巴黎签约。中国汽车工业维系30年的“三大”格局终于奠定。东风雪铁龙第一期工程目标为年产15万辆普通型轿车“富康”和上海大众桑塔纳”、一汽大众捷达”成为中国家庭轿车的“老三样”,在整整一代人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世家〗 一汽和德国大众捧出的明珠——“奥迪

  1989年,一汽新建轿车装配线组装出首批奥迪轿车;1990年,一汽和德国大众公司15万辆轿车合资项目在北京签字;开创出一汽奥迪在中国整整30年的威水史。

  奥迪作为一个高档汽车品牌已经有百年历史了。就在中国人对高档车了解不多的1988年,一汽就组装了499辆奥迪100,结果一面世就被各地的党政军政府部门抢购一空,奥迪成了中国名副其实的官车,填补了当时中国严重缺乏的高档车市场,因此尽管是“老爷车”,但所以无论是北京、上海、广州的占有率都是最高的。有这样一个说明奥迪100开创出一汽奥迪在中国整整30年的威水史的生动故事——

奥迪100
奥迪100

  九十年代初,深圳政府部门配备了大量一汽组装的奥迪100小轿车,而当时维修服务意识很弱,4S根本没有,深圳一个创业者在北环附近盘了一家维修厂,专门维修奥迪。由于定位精确,填补了市场空白,生意很快火起来。服务顾客车辆近万台。到99年,一汽大众奥迪A6新车上马,现代4S营销体系开始着手建设,一个城市只有一两个有限的经销商名额,由于争夺之剧出乎意料的激烈,一汽大众中德双方雇请一个中立、权威的欧洲公司对所有申请企业进行独立的审核、评估。于是有一天,几位老外如不速之客突然降临。老外们看过停满奥迪100的厂房和执照后要看看历史维修记录。92、93年还是286的电脑,不带软盘,很多客户、车型的维修记录是用穿孔打字纸打出来的,很多都发了黄,搬出来有好几个纸箱。但是这里有第一手的客户车型、姓名单位、维修记录、过程档案等,老外们看了半天站起身对说:我们走了中国许多城市,第一次看到这样完整的客户服务资料。在奥迪A6汽推出前,你们已经服务奥迪10年。这些发黄的纸是最宝贵的东西——奥迪10年来在中国在客户基础,我们向你们致敬,你们成为我们的经销商我们很荣幸!

  随着一汽大众生产出奥迪200 V6和1999年一汽大众宣布奥迪A6引入国内进行国产,奥迪100便作为“小红旗”的底盘悄然退出。奥迪A6继续成为国产车最豪华轿车,成为中国10年来无可争议的第一豪华品牌。直到2009,奥迪中国销量仍居于奔驰宝马的总和之上。

  

(责任编辑:王慧芳)

[我来说两句]

相关新闻

我来说两句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欢迎您注册发言。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更多说两句>>  

精准搜索: 5万 8万 12万 15万 22万 35万 50万 70万以上
两厢轿车 | 三厢轿车 | 旅行轿车 | 敞篷轿车 | 运动轿车

更多 >>搜狐焦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