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广州车商联手封杀平安车险 日美德系加盟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2009年08月27日10:28
来源:南方网

  一些行进在2000亿市场规模中的公司,却亏损连年;一些一边被迫游走在灰色地带一边因为行业的不断透明化而叫苦不迭的企业……集体徘徊在苦与甜之间的车险行业,无论保险公司、车行、还是车主,“在旧制度下,谁都不可能成为赢家”,一位合资大厂的相关负责人表示,改革的过程可能是痛苦的,但是对于行业而言却是必须的。

只有在一个更为规范,更为透明,更为制度化的环境下,车险行业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生机,而不是“才刚起步,便已腐化堕落了”,业内资深人士用这样的语言来形容这个潜力巨大同时亦危机四伏的行业。

  对于保险公司而言,通过严密有效的监管体制提升服务能力,进而提高价格的做法肯定会比单方面提高理赔门槛的行为更加得人心;而对于愤怒的车行经营者来说,在要求保险公司进行协商的同时,是否也该思考如何规范车行的理赔环节、挤出车险中的“水分”?

  继本月15日,广州地区日系、美系经销商代表召开闭门会议,密议联手拒售平安财险公司车险后(详情见上周四本报《黄金车市》独家报道《对抗保险新政 车商密谋联手拒售》)。目前该事件又有了新一步的进展。

  据记者一周以来暗访市内多家经销店获悉,以上海大众一汽大众为代表的德系中坚力量也已于日前加入到了抵制部分品牌车险销售的队列当中。对于车行拒售行动背后“希望保险公司学会尊重合作伙伴”的提议,三大保险公司中“受伤”最严重的平保目前已被相关人士证实,开始与部分车行协商解决这一事件。“毕竟汽车销售的旺季马上就要来了,谁被抵制了,谁受的经济损失一定是最严重的。”一位业内人士如此评价该事件。

  7大品牌车行加入拒售行列

  本月15日(上上周五),广汽本田一汽丰田、广汽丰田上海通用东风日产等品牌车商代表在广州黄埔大道西龙苑酒家的一间包间内投票决定,从上周一开始,联手拒售平安财险公司的车险。由于这是广州经销商第一次大规模的行动,在实施过程中各品牌的步伐并不一致,在上周四之前,一汽丰田广州本田广州丰田上海通用等品牌均有车行参与这次拒售行动,然而由于各品牌车商与平安财险合作的深入程度不一样,因此在实际执行中部分车行将拒售的对象改换成了太平洋财险。

  尽管初期的抵制行动显得并不那么统一,然而这一拒售的风潮却呈愈演愈烈之势。在上周四《黄金车市》相关报道“出街”后,随即有读者向记者报料,声称东风日产车商当天也加入抵售平安车险的行列,记者随即向相关负责人求证,“我们希望保险公司学会尊重合作伙伴,这种单方面修改修订的行为,伤害的是保险公司、车行、消费者三方的利益。”东风日产某车行总经理向记者表示消费者所言属实。业内人士表示,东风日产是平保财险在广州车险的重要合作伙伴,此次东风日产加入拒售行动,必将令事件升温。

  本周一,又有车主向记者反映,称在某上海大众车行已无法买到太保车险,记者随即对该车行进行了暗访,发现该车主所说情况全部属实--上海大众已“悄然”加入了抵制太保车险的行列。在暗访中,记者还发现,一汽大众有多家经销商拒绝销售太保车险,这就意味着参与拒售的汽车品牌由5个扩至7个,其中日系阵营拒售的是平安财险车险,而德系与美系车商则将矛头对准了太平洋财险。

  实际上,本周记者在实地考察中还发现,虽然尚未实现品牌旗下全体经销店一致行动,但是部分上周仍然在销售平安车险的广汽丰田一汽丰田、广汽本田车行态度也已经发生了变化,车险销售人员明确表示近期暂时不卖平安车险,推荐客户投保其他财险公司险种。

  部分保险公司已与车行展开协商

  此次车商的拒售行动,导火线是8月2日广州三大保险公司在没有与经销商协商的情况下,联合推出了包括车辆出险必须要查看现场或者交警证明(仅有一次单方1000元以下的事故免现场)、车主必须先垫付费用后再修车等等新规定。随后,车行即展开了联合拒售行动作为对此事件的一个“回应”。

  那么拒售事件的升级,是否会令保险公司修改之前的规定呢?记者就此事向人保财险、太平洋财险、平安财险等三个公司提出采访要求,但三个公司均以“事件敏感、这是经销商与保险公司两个行业的对抗行为、不方便作答”为由拒绝回答记者的问题,并建议记者采访广州市保险行业协会。记者就相关问题向该行业协会发出采访提纲,截至本周三下午2点钟,仍然没有收到行业协会的答复。

  但在谈到逐渐升级的“对抗”时,平安财险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高层向记者表示该公司已经在积极与经销商进行协商,“我觉得大家都应该冷静下来,从消费者的利益出发来解决问题,如果车行与保险公司双方的关系搞得太僵,对消费者是没有任何好处的。”记者采访经销商获悉,平安财险确实在跟个别车行进行协商。而“三大”中另外一家公司的内部人员则向记者透露,目前该公司暂不采取行动。

  业内人士表示,今年以来,在“三大”之中,平安财险的车险份额提升最快,该公司上半年部分月份在全省的增速已达到了40%左右(注:此消息并没有得到平安财险公司证实),因而不管此次拒售事件结局如何,抵制事件过程本身就已对平安财险的车险销售策略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拒售事件背后潜藏行业危机

  一位曾参与闭门会议的经销商代表向记者透露,按照原来的打算,广州地区将有70%左右的轿车经销商将参与此次行动,但由于开会时高层外出决议未能贯彻到位、车行与平安财险的合作关系深浅不一等原因,在拒售行动的最初阶段,一些参与行动的车行仍在销售平安公司的车险

  然而事实演变的结果却出乎了闭门会议代表们的意料之外,即部分当初并未承诺参与抵制活动的厂家也开始“闻风”加入到了拒售的行列中来。这些品牌影响力以及实际销售均蔚为可观的品牌的加入,令得该事件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都有深入发展的迹象。

  事实上,在一周的巡访中,记者还了解到,目前部分其他还没有卷入事件中的经销商,对于三大保险公司8月2日开始推行的新规定也有着同样的不满情绪。而此番包括上海大众一汽大众等在内的德系品牌的加入,已令得拒售事件在品牌覆盖面及行业影响力方面有了本质的提升。而这一事件本身已对三大保险公司当前的销售及长期的改革带来了不可忽略的影响。

  行业深析

  车险行业:痛并快乐

  渠道不规范,监管制度缺失,客户资源难共享,成本控制失效等原因造成目前车险行业“守着金山哭没钱”

  根据公安部信息,截至2009年6月底,中国机动车保有量超1.7亿。2009年上半年,中国私人机动车保有量近1.36亿辆,占机动车总量的76.84%。从单车2000元左右到几千元不等的保费来看,车险市场容量很可能稳定在2000亿以上。

  然而就在这个容量2000亿的市场上,国内经营车险的9家保险公司却大多亏损连年。2006年以来,产险市场已连续三年出现行业性承保亏损,08年承保亏损更是高达125亿元,综合成本率达106.7%。而09年车险赔款支出却呈同比增长之势,在总赔款支出中占比高达73.79%,其中,交强险赔款支出同比增加117.78%。事实上,自身渠道不规范,监管制度缺失,为保护各自客户资源造成的后来资源不享,成本控制失效等诸多原因是造成目前车险行业“守着金山哭没钱”的根本原因。

  车险地位显赫

  在我国保险业,汽车保险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2006年,中国机动车辆保险保费收入为1107.87亿元,同比增长29.1%,占财产险公司业务比重为70.1%;2007年中国车险业保费收入为1484.3亿元,同比增长34%,占财产险公司业务比重为71.1%,对产险保费增长贡献率为73.9%(财险公司用车险扩张市场份额);2008年的车险市场在受到一系列新政策以及经济低迷导致汽车消费能力减弱的影响下,行业增速明显放缓。2008年1-8月,中国机动车辆保险保费收入为1184.19亿元,同比增长16.63%,占财产险公司业务的比重为68.58%。其中,交强险实现保费收入385.91亿元,占车险保费收入的比重为32.59%。汽车保险稳居国内产险业第一大险种。

  车险创造的现金流,诱惑保险公司争先恐后进入车险市场。巨大的潜在市场与高速的增长令得车险在众产险中地位显赫,尽管长期存在亏损现状,却也令得保险公司不容放弃。

  目前国内经营车险的保险公司主要有9家:人保、太保、平保、华泰、华安、天安、大众、兵保和永安。从市场份额看,我国车险呈人保、太保和平保三足鼎立,人保占主导的格局,三大产险公司占据了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其中人保财险占到41%左右的市场份额,太平洋财险占11%,平安财险占大约10%的份额,分列前三甲。

  亏损的利润流向何处?

  虽然市场巨大,前景广阔,然而从目前运营的角度来看,中间环节费用增长导致成本增加、骗保等现象的长期存在,正让车险这第一大险种处于持续亏损的尴尬境地。用车险来扩张市场的初衷在持续亏损的压力下,对产险公司构成了不容忽视的潜在风险。而未来国内车企兼并重组的全面展开、车险行业售后服务与产业发展规模速度不相协调等因素还将在更长久的时间内对国内车险市场形成不能忽视的压力。

  作为国内财产险市场龙头险种的车险,同时也是亏损大户。2006年以来,产险市场已连续三年出现行业性承保亏损,在过去的2008年,承保亏损更是高达125亿元,综合成本率达106.7%。据了解,当保险公司的赔付率在60%左右时,如果成本控制得当,还有可能实现盈利,但当赔付率达到70%时,因为人力资本的支出、营运费用、固定费用等成本的分摊,保险公司必然出现亏损。车险比例越大,亏得就越多。车险占产险公司业务比重过大,对于整个产险公司和车险行业来说都是风险。

  事实上,在我们附录的典型的保险案例中可以看到,车主、车行、保险公司,在目前的制度下,并没有一个完全的、真正的赢家,车险行业潜在的大量利润正是消弥在了不完善、不规范的行业体系之中。

  “剪不断、理还乱”车险市场

  在车险起步阶段,其准入门槛并不高,很多财险公司都可以开展这项业务。为了应对激烈的竞争,低价是大家公认的“杀手锏”,加上保险公司本身制度不够完善导致了大量骗赔骗保案的发生,因此多个公司的车险业务出现实际亏损,这直接影响了保险公司的服务水平,从而出现了“购买容易理赔难”的局面。

  由于车险属于“先消费、后服务”的行业,消费者在投保时,没有办法了解保险公司的实力以及服务水平,无法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合适的保险公司。加上车险条款众多,不具备保险专业知识的车主,很难对每一个险种的具体细则以及免责条款有充分的了解,因此在车辆发生意外时会因为各种原因产生纠纷,从而令理赔难现象更加突出。部分车主由此转而依赖中介公司、车行为其提供服务,在发生问题时会委托对方全权处理,车主在购买车以及理赔过程中的“不作为”,令保险公司很难及时挤出车险中的水分。

  目前中国的车险代理中介众多,汽修厂、4S店、银行、邮局以及一些车友会都可以拥有车险代理资格,因此车行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为了争取更多的客户资源,车行往往会利用其售后人员众多的优势,为客户提供更多的服务项目,而这些服务项目,有些已经超出了保险的承保范围,例如部分车行甚至会怂恿车主花两三百元购买车漆险,然后制造轻微事故现场为车辆做全车翻新,或者是在理赔时顺便做下保养等等,这些做法明显损害了保险公司的利益。

  同时,在现实的运营体系中,为了“保护”自身的客户资源,各大保险公司之间信息互相不公开,不共享。也是造成目前理赔体系混乱的原因之一。据太平洋产险车险业务理赔相关人员反映,相对于自身开发的客户,由其他保险公司转投的客户赔付率最高。因为一般转保人员多在之前公司投保期间因为事故频发第二年保费提高,而由于信息的不对称,这部分人群的投保记录相对而言并不清晰,会给新保险公司带来更大的理赔风险。

  另外,车险市场的混乱局面,保监会以及保险行业协会难辞其咎。作为监管部门,他们承担着规范、管理市场秩序的重担,尽管这些年来,它们也在制定多个规章制度来净化车险销售、理赔市场,但仔细分析可以看出,这些规定都是针对固有问题而制定的,其前瞻性仍需要提升。这种立法的“滞后性”也是导致目前困境的一个原因。

  “不应该刚起步,就腐化了”

  “这个行业不应该刚起步,就腐化了”,一位行业人士不无惋惜地表示,车险是扩大公司品牌、占有市场的最简单快速的险种。然而快速发展的后果是业务的膨胀速度快于管理管控的速度、服务提供的速度。为了业务发展,放宽了核保要求,承保了较多高风险业务或垃圾业务;业务发展的日常事务性压力,没有精力去对核保技术、精算、产品进行研发,无法甄别客户,更有效管理风险。

  业务的快速发展,理赔的人力和技术跟不上,令得目前各大保险公司的车险业务只能满足基本维持理赔运作的功能,用行业人士的话来说就是“刚学会爬,就要去适应飞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在现阶段从内部而言,无法对接报案、查勘、估损、物损报价、人伤管理、核赔、诉讼管理的整套系统投入足够的资金、技术、人力时间进行系统升级,让现有的后台系统一步到位,及时完整地跟上车险市场的高速增长。而而也没有能力从理赔各流程环节对客户、查勘员、修理厂、公估公司进行风险、效率管控,正是保险公司车险业务无法盈利的根本原因所在。同时,这些制度上的缺失与漏洞,集中起来,便造成了我们开篇提出的保险公司与车行、与车主之间的深刻、纠结、难以在短期内解决的矛盾,而保险公司此番试图通过单方面重定“游戏规则”的方式“简单”的处理办法,在现实的困境中显然又碰了一回壁。

  相关链接

  谁是大赢家?

  两年前陈小姐买下某中高级轿车时,车险市场比现在显得更加的“不规范”。在陈小姐的回忆中,那时候假如车刮蹭到了,或是有什么小的损伤,只需要在做保养的时候请车行一并加以处理,“全部计入保费之中就好了”,陈小姐说,“车行有时候也有钱赚啊,譬如本来刮一下可能就500块,车行可以计1000块,再把保养的费用一并算上,再去找保险公司理赔,保险公司的人往往也能从中分到一杯羹,这其实是个产业链。”陈小姐这样说道。

  得意?失意?

  在典型的保险案例中,车主陈小姐获得了实际的利益与便利,然而损失了在保险公司处的信用。但考虑到目前中国保险业信用体系仍在极为初级的建设阶段,根本无从查证更无从“留案底”。从表面上看,此类案件中车主无疑是旧保险制度下最大的赢家。但是这种明显“掺水”的案件增加了保险公司的成本,令公司一再提高理赔门槛,在以往尤其是年底的时候,保险公司为了控制成本,令年报更加“好看”,通常会把一些案件的结案时间拖至次年,在定损时要求也非常严格,一些可赔可不赔的零部件选择不赔偿,一些可修或可换的零部件则要求4S店进行维修,如果陈小姐不幸赶上这个时候出险,那么就会蒙受损失,因此深入分析,可以看出车主既是受益者,也是受害者。

  从车行来看,本来代客索赔并非车行“分内之事”,然而正是这一“越厨代疱”的事,令得车行获得了更为稳定的“回头客”资源,同时部分车行从业人员亦有机会从中获取私利。然而对车行来说,这一制度的结果是导致整体行业的赔付成本升高,而后者最终导致了前文所述的,车行与保险公司之间紧张的关系。

  再从保险公司的角度来看,保险从业人员“委托”甚至依赖车行的人帮助处理出险事宜,无疑令得保险公司所需的整体人员成本下降,但是也造成了两个不利因素,一是保险公司不直接面对客户,无法及时了解车主在理赔过程中的不满与困惑,因此难以根据现实需要提升自身服务能力,二是部分保险从业人员“伙同”车行、车主一起,通过简化的出险程序,令得很多本不应计入保费的费用被计入了保费之中。造成了保险公司长期的亏损。

  实际上近期,广州市车险出险规则改变之后,情况则发生了变化。一方面,保险公司要求“险无大小”,一律需到场鉴定,从部分程度上减少了上述情况的发生;而另一方面,在理赔制度不够严密的情况下,这种客户先垫钱修车的做法,会令车主在理赔过程中处于更加弱势的地位,从而使得理赔难问题更加突出。

  

(责任编辑:王慧芳)

[我来说两句]

相关新闻

我来说两句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欢迎您注册发言。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更多说两句>>  

精准搜索: 5万 8万 12万 15万 22万 35万 50万 70万以上
两厢轿车 | 三厢轿车 | 旅行轿车 | 敞篷轿车 | 运动轿车

更多 >>搜狐焦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