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通用汽车与腾中重工宣布,双方就通用旗下悍马车业务的出售签署最终协议。腾中重工委托的新闻发布方同时表示,交易的生效还有待常规交割条件的完成,以及中国和美国政府主管部门的审批或审查。
记者认为,双方签署最终协议,这仅意味着悍马买卖双方在谈判桌前的工作有了阶段性结果。
一分为二地看,悍马买卖双方存在各得所需的空间。尤其是美方,从中获取的利益链条是十分清晰的:包括预计会使3000个与悍马在美国销售和制造相关的工作职位得以保留,通用可以完成对悍马包袱的转移轻装上阵等。
对中国企业来说,根据最终协议条款,腾中重工将获得悍马品牌、商标和商品名称的所有权,同时,拥有生产悍马汽车所必需的具体专利的使用权,买方还将承接悍马与现有经销商签订的经销协议。从现已公布的这些交易细节看,收购方得到的东西价值并不十分清晰。其中,“拥有生产悍马汽车所必需的具体专利的使用权”虽然给日后悍马国产化项目的可能性留下了猜测空间,但是由于悍马民用车本身技术含量有限,这条许诺与一个小众品牌的市场前景相加会产生多少利益,记者认为总体不容乐观。
因此,当有媒体报道此次收购的协议价格要远远低于早先报道的5亿美元时,记者认为先不要忙着判断这是笔我们“抄到底”的交易。中国车企以往的海外并购经验证明,收购协议的整体款项绝不是风险的全部,日后的管理成本等无底洞往往是海外并购最终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对悍马的收购方来说,得到的利益空间有多大是与日后蕴含的所有风险紧密联系的。收购前有明码标价,还可以讨价还价,日后的管理风险却像海面下的冰山一般莫测。
近年来,在中国政府部门支持企业走出去战略的鼓舞下,企业积极参与海外并购。但是,很多企业由于缺乏对海外文化、法律、环境的全面了解,在并购中走了麦城,大把的外汇打了水漂。对此,一些人认为,这是中国企业应当交的学费。但是,当企业一而再、再而三地交学费后,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海外并购需要全面考量风险。不久前,国内一家石化企业的海外并购引起国内媒体质疑,不管这家企业是不是真的“买贵了”,记者认为媒体的初衷都是好的,是对国有资产海外交易价值的合理关注。
海外并购,除了中方买得到底值不值,对交易完成后蕴含的风险的评估是否合理到位也是焦点问题。以上汽收购双龙的失败案例来说,双方文化差异和双龙工会给并购带来的阻力究竟会有多大?目前我们已经知道了答案。但是如果能在收购前认真进行更加残酷的“不可行性研究”,我们就会在更接近真实情况的前提下尽最大可能控制并购风险。
尤其是前两年,国内不同省市企业同时并购海外企业,自己人把价格抬上去的现象更应当依靠制度予以杜绝。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绝不能再打乱仗。
据报道,对悍马的收购将通过设立一家投资公司来完成,腾中重工将拥有该投资公司80%的股权,私人企业家索郎多吉持有其余20%的股权。在地方积极上汽车项目的冲动下,如果民营企业的海外并购需要地方银行介入,其中的风险依然需要监管部门明确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