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我们的第二条生产线投产之后,我们的量大概能达到多少?
于洪江:第二生产线目前计划把自主品牌一部分在第二生产线生产,第一生产线的大部分产能会用于生产马自达品牌,第一生产线现在的生产能力一个月已经超过2万台。
记者:就是说第二条生产线正式投产之后,可能我们的产量大概能达到20万辆是吗?
于洪江:销售量还得看市场的努力结果,但是产能的局限已经被突破了。
记者:昨天您也说到,明年我们不但要上一个睿翼的8个型号的车型,除了睿翼的轿跑,还会上什么车型呢?
于洪江:睿翼的这个车型里面,总共有8个车型,目前已经公布出来的车型是5个,但是亮相的车型实际上是4个,明年还会出轿跑车的几个车型,既有2.0排量也有2.5排量。
记者:总共轿跑车会有几个车型呢?
于洪江:轿跑车目前设定的是3个车型。
记者:能大概介绍一下吗?
于洪江:2.0和2.5两个排量,具体车型现在还正在进一步的设定过程中。
记者:今天的睿翼2.0上市代表了睿翼全系列整个产品线非常丰富了,睿翼上市以后老马自达6 2.5是相继停产,还是一块销售的战略,是怎样考虑的?
于洪江:实际上睿翼投放市场之后,投放市场之前我们策划的车型里面本身就含2.5和2.0两个排量,我们认为,睿翼和马自达6的组合能够给我们带来一个更宽的产品覆盖带,现在马自达6 2.0自动档的主力覆盖范围大约16、17万,加上手动档的大约能覆盖到15万左右,睿翼在没投2.0之前,主要的竞争带都在20万以上,睿翼2.0投放以后,基本上马自达加上睿翼,从15万一直到25万或者23万左右,几乎是每1万排出一个车型,这样可以让我们的竞争格局变得更加的优化和理想,所以我们睿翼出来之后,并没有让马自达6退市的计划,而是希望它们形成一个互补。
记者:针对刚才您提出睿翼2.0上市以后咱们有没有一个销售上的目标,约销5千辆?针对这个目标咱们今后还会有什么更好的销售手段?
于洪江:我相信以马自达6睿翼2.0这样的产品竞争力和这样的价格,达成这样一个目标,实际上并不是很难的事情,因为它的产品优势非常明显,比同级别其他车轻出很多,同时安全性又高,所以产品优势非常明显,而且价格又不比别人高多少,甚至还有价格优势,所以到年底之前,我认为睿翼2.0的辆,以我们的产能来说不会达到充足的程度。
记者:就是您有信心完成这个销售目标是吗?
于洪江:我认为不难。
记者:刚才您在介绍产品的时候讲了,说这个车因为用了很多新技术,包括高强度的钢板,其实您也讲了,为了这个高强度的钢板,在产品里面付出了很多代价,比如我们花了很多时间调整生产线,甚至把上市时间推迟了,这样的定价,以我们付出的代价来说,您会不会觉得对于厂家的利润或者这方面有一些影响,或者我们的成本相对来说比较高一些?
于洪江:如果全部从效益角度考虑,肯定是有影响的,但是因为是一种技术发展趋势,突破这种技术瓶颈固然是要付出代价的,但是你一旦突破这个瓶颈,意味着你自己的工艺水平上了台阶,而我们这个工艺水平早晚是要弥补追上国际水平,必须得通过一个一个的事件,或者一个一个车型的生产准备,突破一个一个技术难关,接近世界水平,所以我们从长久发展来说这一关早晚都得过,哪一天过都得过,晚过不如早过,所以我们并不认为吃亏了。
记者:另外咱们看到睿翼在营销上面其实还是比较有特点的,我们最近也刚刚参加睿翼举办的活动,包括2.5车型推出的时候,就强调方向盘驾驶,这块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睿翼销售方面今后有什么打算吗,销售有什么特色?
于洪江:我们营销最主要的手段还是体验式营销,坦率说,睿翼这个车优点非常多,但是很多优点都不是体现在表面上,而是一种内在的优点,像今天所谈到的轻量化技术,用户是看不到的,包括我们的传统优点,它的动力性、操控性、主动安全性,这些优点不通过一个深入的和用户的沟通,是很难让用户认知的。而马自达的产品,数来以技术著称,恰恰在表面上下工夫下的还不太多,都在一些看不到的地方下工夫,所以不通过深入的沟通就很难形成跟消费者的共鸣,而且简单说,用户对这些东西很难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所以体验式营销,基于产品特色的角度考虑,必将是马自达营销的一大特色。
记者:请您用非常简单的几个词把睿翼2.0的优势给我们网友概括一下。
于洪江:是五星安全、节油王者,同时具备最好的动力性、主动安全性和操控性。
记者:我知道之前上市睿翼打在的是2.5的发动机,而且有换档拨片,现在是2.0的发动机,没有换档拨片,我想问定位有没有什么改变?
于洪江:定位没有什么改变,因为我们以前就已经规划处2.0和2.5的排量,但是2.5的动力是很强劲的,2.0的动力上本身就已经比2.5有所削弱,再装上重点用于运动的换档博片来说,没有什么必要了,换档拨片放在2.5上能够体会的就不太多了,放在2.0上就更浪费了。
记者:我们知道天籁跟雅阁有3.5L的车型,君威跟迈腾2.0T的,我想问一下睿翼两年之后会不会推出类似这样的高端车型?
于洪江:目前我还没有这个想法,因为现在看,一方面高一个级别的C级车价格在往下走,像刚才你所说的那几个车型,你所说的大排量车型实际上销量并不高,只有迈腾的2.0T是市场上比较成功的,剩下的凡是往大排量走的全都不成功,所以这种前提下我们不会贸然的上高排量,如果上高排量,价格也会相应的上升,再往上升的话,我们目前所形成的品牌地位能否支撑那么高价格的商品是一个重要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