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晨宝马第二工厂明年开工,2012年建成。10万辆的产能,20万辆的潜能,生产什么?
华晨宝马不是慈善机构。既然开门做生意,就让我们抽丝剥茧,从产品制造到市场发展做一猜想。
●BMWX3 可能性:90%
前面有奥迪Q5开路,表示豪华SUV市场已经成熟,BMWX3可以进入。这个道理就像麦当劳挨着肯德基开市一样简单。
内部代号为E87的小型五门掀背车。2004年上市后,陆续有三门掀背(E81)、双门Coupe(E82)和双门敞篷(E88)面市。下一代车款上市要到2011年中。
后轮驱动、纵置引擎、50:50的前后载荷分配,是BMW1系相比竞争对手的卖点。但是在中国市场,奥迪A3、AlfaRomeo147、Mercedes-benzB170尚未热卖。现在就谈BMW1系国产有些“奢侈”。
无论制造工艺、奢华装备、行驶性能以及节能减排,BMW7系都是宝马的旗舰。今年年初在中国大陆上市的BMW7系由慕尼黑东北的丁格芬工厂生产。此前,宝马在丁格芬工厂进行大规模的投资,以改善生产技术工艺,为新一代BMW7系的轻质结构奠定制造基础。
根据宝马集团的财报,BMW7系2007年在中国大陆销售10688辆,2008年销售10210辆。要知道,全新改款的BMW7系于2009年中上市。2008年是产品生命周期的尾端,但7系在中国市场的表现仅次于美国市场(12276辆)。虽然中国大陆是BMW7系较大的海外市场,近消费地制造可以减少物流成本。但是,在沈阳为7系车身的铝加工工艺再次投资,需要魄力和勇气。
由华晨宝马生产的现行版BMW3系轿车(E90)于2005年9月上市。在国外市场,这一代BMW3系还有旅行版(E91)、轿跑版(E92)和敞篷版(E93)。新一代3系轿车将于2012年上市,新版本将包括混合动力车型。
随着汽车消费成熟,SUV与四门轿车之间必须有旅行车来占领新的细分市场。赛欧、凯越、Mazda6均有旅行版车型,唯高档豪华车市场仍是空白。
如果华晨宝马同步引进下一代BMW3系(F35)的四门轿车和旅行车,当可在市场与成本获得双赢。文/本报记者 吴毓
●新闻内存 宝马将建第二工厂
2012年完成一期工程总产能达到20万辆另有20万辆扩容潜能
看着奥迪40%的年增长率、接近12万辆的年销量,同样来自巴伐利亚州的宝马决定提速超车。上周,宝马集团和华晨汽车集团正式签署备忘录,共同增资50亿元人民币,在沈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第二工厂。扩产后的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年产能可达20万辆,并拥有20万辆的扩容潜力。
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用于第二工厂的长期投资将达50亿元人民币。根据协议,宝马集团和华晨集团分别出资50%。自2003年至今,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的总投资已达45亿元人民币。
根据规划,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第二工厂的建设将于2010年启动,规划产能为30万辆。其一期工程的年产能为10万辆,有望于2012年建成投产。此外,设在沈阳大东区的第一工厂也将在今年年底扩产到7.5万辆,并在2010年继续挖潜至10万辆。至2012年,华晨宝马将坐拥20万辆产能,另有20万辆扩容潜能,成为中国高档豪华车市场的新“霸主”。
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于2003年5月注册成立。其第一工厂设在沈阳市大东区,于2004年5月揭幕运营,设计年产能为3万辆。截至2009年10月,华晨宝马第一工厂的年产能已达4.1万辆,累积生产宝马3系和5系轿车共15万辆。
●记者观察 宝马的大跃进
与2003年的3万辆相比,宝马为第二工厂预设了30万辆的产能。6年时间,市场预期提升10倍。向来谨慎的宝马集团即将开始在中国市场的“大跃进”。
奥迪的发展、市场的反馈以及对未来的预期促使宝马下定决心,扩充中国产能。在宝马汽车高管的心中,中国的豪华车市场还处在成长期,需求潜能尚未释放。
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史登科博士表示,在今天的中国汽车市场,高档豪华车的市场份额仍然很小,不足5%。但随着汽车消费的增长,高档豪华车的需求也会随之增加,其增速会超过汽车市场的增速。在美国,高档豪华车销量占全部汽车销量的13%。在德国市场,这个比例达到30%。
虽然经济危机席卷全球,但中国的汽车市场却风生水起,特别是高档豪华车、大排量SUV的需求旺盛。自3个月前开始,宝马授权经销商的库存开始归零,消费者购买进口宝马车要看货轮的到港时间,购买沈阳生产的国产宝马车则要等待1个月时间。
10年前进入中国的奥迪汽车,2008年的中国市场销量已达11.8万辆。1999年、奥迪进入中国建厂的第一年,其全部销量不过6911辆,今年的销量则有望超过13万辆。10年的平均增长达到40%。
天平上的最后一根羽毛当是奥迪Q5。奥迪为国产Q5开出了不可思议的低价。虽然有减配、招牌之嫌,但它确实在制造车市中的“热岛”。在价格为先的市场上,规模和效率绝对可以帮助降低成本。
在宝马集团和华晨集团就扩建项目签约的仪式上,史登科博士曾说,衡量成功要看市场占有率。文/本报记者 吴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