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威350承担着奠定荣威品牌家族脸谱特征和改变消费者对于品牌认知的双重任务。它的设计不再强调传统的英伦风格,而是开始形成东方特征,是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设计的一个里程碑
ABR记者 夏欢 王剑
3月17日,南京浦口,荣威350下线。上汽集团董事长胡茂元如此评价这款车:它不仅是上南融合后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全新战略车型,作为荣威品牌的第三款车型,也是上汽深化自主品牌建设的转折点。
4月23日,北京新国展,荣威350上市。上汽集团乘用车公司副总经理蒋峻宣称,它的竞争对手是合资品牌A级轿车的TOP3。8.97万元到12.47万元的价格区间已经暗示了这一点。
主管营销的蒋峻对《汽车商业评论》说,荣威350是“上海汽车从开始打造自主品牌之初就开始谋划”的产品。因此,在规划之初、定义产品时,除了强调汽车的安全、油耗、空间等传统价值,上汽更仔细考虑了足以令350异军突起的优势。
这种优势当然包括荣威350是搭载3G智能网络行车系统的“全时在线中级轿车”,但是它优秀的造型设计同样功不可没,设计是品牌重要的推动力。
上汽集团技术中心总经理高卫民不无骄傲地告诉《汽车商业评论》:“我们对这款车非常有信心,我认为它的反响会很好。
设计也是支撑品牌发展的必要条件,MG在英国人的手中逐渐没落,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英国人对设计的投资非常少,导致产品逐渐老化。
上海汽车荣威通过快速切换,仅经历了3款车型,就奠定了荣威的家族造型风格。从外观来看,似乎看不出太多荣威750、550和350之间的沿革,这三款车的设计,每一款都有跳跃式的发展。
《汽车商业评论》认为,这三款车见证了上汽中英设计团队的交接以及上汽设计团队学习和成长的过程——荣威750由英国人设计,延续了英伦车的典型特征;荣威550由上汽与英国合作的工作室共同开发,英国团队做了前期的大量工作,中国团队进行后期的设计和开发;荣威350则体现出整个品牌从英伦风格向东方化的成功转变。
N1概念
2009年4月,荣威350的前身N1概念车亮相上海车展。它由上海汽车技术中心花了9个月的时间自主设计完成。N1的设计理念就是想奠定荣威未来的设计方向,体现的是整个品牌从英伦风格向东方化的转变。
为什么这么说?
2007年,当上海汽车自主品牌设计团队成立的时候,荣威550已经进入到后期量产的设计,虽然做了比较多的修改,但它还是中英团队共同完成的作品,这个作品不是完全老的英伦风格,是一种新的国际化的英伦风格,而且它还带有仓促的痕迹。
即便如此,适时推出荣威550无疑是上汽的正确决定。他们不想重复MG罗孚那种因为没有新产品而导致品牌形象老化的故事。
2007年底,当从南汽手中接过MG品牌的时候,上汽觉得荣威品牌已经不用再强调大量的英伦风格,认为荣威品牌本身应该体现的是中国的审美、东方的审美,这要比一直强调英伦风格更具有生命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荣威350的前身N1概念车开始设计,它被要求逐渐向东方DNA转移,非常强调中国元素,目的就是要形成荣威的家族脸谱。
众所周知,一个家族风格的形成需要若干辆车来塑造,如宝马从7系到5系再到3系一样,一家人有爷爷、奶奶、兄弟、姐妹才可以组成一个家族。荣威最初的时候只有一款750,基本上还是英国的老车型,到550的时候也很难说形成一个家族脸谱,因为只有两款车。
如前所说,开始第三款车设计的时候,正是上汽拥有了MG品牌的时候。此时,荣威品牌有两个目标:一个是逐渐形成家族脸谱;二是希望人们对荣威品牌的认识能够从750向550转移,然后再进一步东方化,向350转移。
显然,这是个很难完成的任务。一边是老的、纯的英伦风格;一边是新的、中国风格。现在,很难看出荣威350和750是一家,毕竟工作时间太短,在此前提下,上海汽车技术中心设计总监马征鲲对《汽车商业评论》说:“我们不可能推出五款车渐变过来,只能推出三款车就变过来,所以每一步都有点跳跃性的发展,迅速走了三大步。”
N1概念车由此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一方面它要考虑未来量产车的大规模销售,另一方面就是定义荣威品牌,组成自己的家族脸谱,形成一个整体的竞争势态,即荣威品牌是一个整体在竞争而不是一款车在竞争。
最终,N1诞生并成为一个非常成功的概念车,而在N1工作结束之前,荣威350的研发已经开始。高卫民说:“上汽一贯的做事风格就是说到做到,不会只是吹吹牛忽悠忽悠大家就完事,我们马上在N1基础上推出350。”
“Flying-V”的家族设计理念
鉴于荣威350是一款A级车,面向的消费者是80后,上海汽车确定N1概念车的设计理念是“蓄势待发”。可以说,这来源于上海汽车当时自己的状态和对于目标消费群体心理状态的把握。
上海汽车从1984年和大众合资,到1997年和通用合作,2000年组建泛亚研发团队,一直都在积累生产和研发经验,“蓄势待发”。而上汽乘用车公司设计部直到荣威350才终于有实力自己干一场,由于当时公司积淀了很多人才,某种意义上,实际上也是一个“蓄势待发”状态。
在定下“蓄势待发”基调后,他们确定荣威品牌家族脸谱的设计理念。
中国人一直在强调东方文化,而东方文化很多都和“飞”有关,比如三国时期的关羽、张飞、赵云,他们名字中的“羽”、“飞”、“云”全都与天空和飞翔有关,显然,中国人一直非常向往自由飞翔的感觉。
上海汽车的设计师决定在荣威350上将“飞”的中国元素强调并加以抽象化,成为荣威家族“Flying-V”的设计理念,亦即荣威品牌的DNA。
比如最能突出车型性格的前脸。350前脸是一种“V”字形的带有飞翔感觉的图形。因为前脸尤其要强调动感,因此它是比较舒展而不是尖角的V,就像大鹏展翅一般,有种从中间向两侧转移的飞翔的动感。
其中,像飞翔的翅膀的水平线条应该是主要的设计元素,在350的前脸上以镀铬装饰条加以突出。与进气格栅连成一体的鹰眼式大灯是设计精髓。
在荣威以后的每一部车上,设计师们都将逐步去完善这种形态,可能越发展会发挥得越自如甚至夸张,但是基本的理念,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不会变的,就像宝马逐渐形成的双肾型进气格栅一样,成为大家都熟悉和认可的标志。
荣威350另一大特点是车身侧面有一条像箭一样的棱。这种腰线很有速度感、有冲劲,就像看到一个正绷在弦上待发的箭,这是其它同级别车型所不敢用的。“大家都在说运动气质,但是看350的这根线,就能有一种像子弹一样往前冲的感觉。”马征鲲说。
此外,由大灯处开始延伸出去的轮廓线条收于A柱,与外凸明显的腰线错开,更显层次感。翼子板也显得十分动感。350的尾部则想传达一种滑翔的感觉,这在尾灯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前脸是飞翔,尾部是滑翔,荣威350融入的是优雅的动感。这是因为荣威品牌主要在国内销售,受东方文化的影响,国内的年轻人比较斯文,需要的是荣威350的“蓄势待发”,而不像MG6需要迎合国外年轻一代较为凶猛的性格而使用特别抢眼的线条。
经典、耐看的感觉
由于上汽想提供一款性价比非常高的车,东方人又非常喜欢细节的丰富,因此,荣威350的设计师们通过各个小细节,创造出一种比较经典、耐看的感觉。
《汽车商业评论》注意到,荣威350中控台的上下两条水平线条同样延续了“Flying-V”的家族设计,和车的前脸、后尾内外呼应。
再比如,每个按键之间的缝隙力争达到最小,调到很精致,有一种高档电器控制面板的感觉,而不像传统车内操控台一样,键盘很大很松动。
内饰的木纹则选取了比较传统的纹理,有家庭的感觉。当时内饰的纹理有很多种选择,从色彩调试到纹理的处理,包括纹理大小和排列方式,到它的最终确定,耗费了设计师们的大量时间。
最终确定下来的是非常精细的纹理,没有那种只刷一层银漆、粗制滥造的感觉,使得整个车的档次有所提升。“不是一个传统的国产A级车的档次,我们想拔高向国际看齐。”蒋峻告诉《汽车商业评论》。
无论内外造型,荣威350体现了上海汽车领导较高的眼界,体现的是上汽设计团队在管理层带领下具有的精益求精的精神,很多细节做工非常精致,完全按照国际上先进的设计理念来设计。
高卫民说,整个上汽高层多年与通用、大众合作,有比较多的合资企业经验,尊重开发流程,“这样使我们做出来的东西精益求精,很有信心把它拿到市场上去验证。”
《汽车商业评论》注意到,荣威350和N1概念车还是有些不同,但是N1概念车的基本理念没有改变。一般而言,量产车往往会比概念车向回走一点,要现实一些。因为要受到生产的成本限制,包括目前工业制造可行性的限制,造型上会做相对的改变。
马征鲲同意这样的观点。任何一款车,比如保时捷的概念车外形很凶,大轮子非常宽,到量产的时候轮子就要改小一点,也不一定那么宽,它本来想体现一种特别运动的感觉,但还是要稍微现实一些。他说:“概念车是给设计师的一个机会,可以让设计师想得更远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