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中国市场,尽可能保持自己在经验上的领先优势,是康明斯目前在中国的竞争策略,因为和国内竞争对手比起来,康明斯在成本上并不占优势
对于产品进入中国,康明斯有非常严格的导入产品零件选择,必须满足质量要求。
不过,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以来,康明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发动机技术总监彭立新的决策权力大了很多。遇到类似改动,他只要2~3周就可以给客户解决问题。而过去,可能要6个星期或几个月。
他对《汽车商业评论》说,“以前调用一个文件或图,可能要调一天一夜,经过一段审批和文件传输。现在所有东西都在武汉。我们只需要几个小时就可以看到。”
以康明斯全球副总裁身份主管中国市场的曹思德则告诉《汽车商业评论》:“在2009年7月的时候,我还没说服康明斯总部对中国开放更多的决策权力,但现在,他们已经非常支持和理解中国团队的决策。”
情况的变化源于康明斯在国Ⅲ阶段遇到的竞争压力。按照经验,中国排放法规比欧洲落后4~5年,作为全球领先的发动机企业,康明斯对中国企业的领先优势,比这4~5年还多。但EGR的横空出世把这些掌握先进技术的企业搞得无处发力。如果不想再失去国Ⅳ这一仗,他们必须改变。
曹思德说:“我们的伙伴、客户、竞争者,中国的行业从业者反应比我们快,我非常尊敬他们。我们现在是学习他们满足客户需求的观念,可能我们全球的观念都要跟着改变。”
《汽车商业评论》:康明斯在中国市场的国Ⅳ产品准备情况如何?
曹思德:这个标准在欧洲几年前就已经执行。中国的政策有点不一样,提倡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我认为这个政策是非常对的。我们的产品满足要求和欧洲不太一样。康明斯针对全球市场不断开发最新技术,从欧洲在2005年推出欧Ⅳ到现在,我们自己的技术也在不断完善。对于中国客户,我们现在不能说完全准备好了,但基本上所有规格都有产品。
产品我们分轻型和中重型两大块,国内的使用市场也是这样分的。皮卡、SUV是轻型,重型有重卡、环卫等专用车等。这两块我们已经准备好了。11升国IV发动机,是在2009年7月发布的,配套整车投入运营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我们也一直收集数据,了解实际使用情况,实践证明欧Ⅳ技术路线在满足更高排放要求的同时,还可以省油。中型我们有ISB(4.5、6.7升)和ISL(8.9升),也已经在车上做了大量道路试验。
我们是利用欧洲技术,但不是欧洲产品。比如ISM是中国团队按照中国市场需求开发出的产品。ISF在福田康明斯生产,针对国Ⅳ开发。
包括生产能力?
我们的设备在国Ⅲ和国Ⅳ产品之间的调整非常微小,也就是说可以马上调整好来生产国Ⅳ的产品,生产准备方面毫无压力。
国Ⅲ与国Ⅳ高压共轨系统最大的一个好处就是容易升级,整个系统没有大的变化。当然由于压力的提高,我们的产品需要进一步强化。目前这些产品我们已在本地生产,并且已经完成了跟大多数客户的标定,很多项目都已经结束,有些项目也已经陆续地引入市场。从标定角度来说,国Ⅳ比国Ⅲ所花费的精力要大一些,所需标定的参数比国Ⅲ多,但是本质也没什么大的不同。国Ⅳ还增加了OBD的要求,这是一个新的要求。
针对中国的油品问题,你们做了什么工作?
油品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含水量,一个是含硫量。我们做了针对性的技术开发。含硫量,欧Ⅳ要50ppm,我们用国Ⅲ的350ppm开发,选用SCR。只要能够满足国Ⅲ品质的油,我们都很有信心可以适用于我们的国IV产品。
添加剂,欧洲叫adblue,美国叫DEF (Diesel Exhaust Fluid),中国叫尿素。是一类的东西。33.3%的尿素颗粒和水完全饱和溶解的液体尿素不同,主要对杂质的控制不同。
现在的国IV ISM在广东跑,没有遇到任何问题,大概跑了60万公里。我们是根据接收的数据来分析排放、机油耗、燃油耗。
福田导入的欧Ⅵ产品是个前瞻的举措。
ISF发动机的欧Ⅵ可能比本地化更近一步。一开始它就是针对中国本地生产的,不像原来是在欧洲设计好,拿到中国来本地化。这是更深层,针对性的设计和开发。11升国IV发动机就是这样开发出来的。
福田的欧Ⅵ产品要在2013年年底才开始生产。这是个很难的技术,主要是颗粒物和氮氧化物同时控制,需要EGR和SCR一起用。我们的开发也很严格,做了几万公里的道路试验,保证产品的可靠性。
实际上,欧洲市场的欧Ⅵ标准也是在今年6月才定型,规定如何做,如何测试。康明斯把产品研发分两部分,目前欧Ⅵ完成了技术性开发,也就是研究利用怎样的技术和组合来实现欧Ⅵ。现在我们进行的是产品开发,刚刚开始。
福田的欧Ⅵ产品未来承担出口任务吗?
我们有出口任务,福田和其他客户有出口目标。我们会在欧Ⅵ技术上给予支持。
未来是否会在东风康明斯也导入欧Ⅵ产品?
这个也是要导入的,将来所有的中国合作伙伴都会导入欧Ⅵ。
康明斯在2010年初发布中国新战略,你现在体会如何?
没有大变化。不过我们也有一些进步。以前的观念是把国外的产品转到国内生产,但是我们发现应该把产品和平台修改一下,规格或标定应满足当地客户要求。另外,成本方面,我们的一些零部件或系统是满足特殊要求的,但未必适合中国市场。因此我们必须重新调研,适合中国市场用户的要求。到目前为止,我们认为新的战略是非常正确的。
实际上这代表了我们对本地化的不同诠释。过去发动机设计好,找个本地供应商做好。现在加深了,现在不仅要用本地供应商提供部件做出来,还要在设计、标定和调试更适合中国市场应用,这是本地化新的涵义。
比如,我们设计时用的一家燃油系统,没有国产化,而我们的对手利用国产化燃油系统,成本更低,那么我们也要求工程师重新考虑设计。此外,进口的后处理设备比国内贵2倍,我们现在必须适应和调整自己。
你如何看待中国的客户?
大概可以这样区分,高端市场是5-10%,主流市场占70%。高端是客户对成本不是特别敏感,或者有特殊的要求。主流市场客户对成本敏感,对燃油系统的经济性特别关注。
高端对扭矩等性能有非常高的需求,主流市场的要求不是很大,但是成本很严格,燃油经济性很严格。
现在,中国高端市场很大一部分是康明斯所服务的,主流市场我们通过东风康明斯等合资企业的多元化产品来满足一部分。
你们的优势呢?
康明斯是发动机公司,我们也做关键零部件,康明斯可能是惟一一家拥有所有关键系统集成能力的柴油机公司,好处之一就是可以用一个电控系统来控制所有的燃油系统、增压系统和后处理系统,实现高度集成,并通过协同配合,不断实现优化。此外,因为我们的控制系统和售后服务可以访问一个电控平台,产品卖出去后,还有服务优势。
康明斯在武汉的研发中心起到什么作用?
技术中心是康明斯为中国市场成立的,很多本地化问题在这里解决。有100多人,技术水平比较高,但并不是说产品很细,而是要做出大众化产品。
系统方面,我们设计的发动机用进口燃油系统,可能实现非常高的喷油压力。但是中国用户可能并不需要那么高的喷射压力,如果降低压力的话可以用国内系统,就会比较便宜。而且,降低压力给我们降低成本提供了很大的选择。例如材料、设计等。
过去康明斯总部的观念是欧洲设计了,你们不用单独再弄。但是如果我们的用户不需要那么高的要求,就会造成浪费。比如,美国发动机的生命周期是100万公里,但中国的整车寿命比这个小很多,旧发动机也不能放在新车上。因此我们要在技术上把浪费掉的有效性作为成本降下来。
你们在中国学到什么经验吗?
我们从中国市场上学到了快速反应能力。我们的主要经验有3个,第一是必须保持技术领先,第二作为负责的企业,我们的远景目标之一就是做最健康、最清洁、最安全的产品,无论在哪个市场都一样。
例如几年前美国实行严格的排放要求,很多同行业者都在反对,但是我们认为反对这种环保趋势是不恰当的,我们要做的是满足要求并超越它。我们非常关注当地的要求,中国政府关注环境的政策方向肯定是对的。我们要建立针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反应机制,提供性能、耐久性、成本更具竞争力的产品。
第三,我们认为应该关注客户的要求,和所有合作伙伴一起成长,我的目标是支持合作伙伴和最终用户的要求,和他们一起成长而不仅仅是康明斯本身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