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大多数人还不知道沃尔沃集团这家企业——他们和李书福与吉利并无关系。把沃尔沃集团同沃尔沃汽车混为一谈对这家世界第二大重型卡车和大型客车制造商、第三大建筑设备制造商来说,着实有些不公平。但疑问和误解是难以一次澄清的,让我们从认识和了解开始吧。
沃尔沃集团,而非沃尔沃汽车。
讲到这一点,负责集团品牌和传讯工作的蒋岚女士也表示“蛮委屈的”。不过这仅仅沃尔沃集团在品牌方面面临的小麻烦。在这种窘境下,如何和另一家企业共同维护好这个品牌,更是一个考虑耐心和智慧的任务。
沃尔沃品牌是由沃尔沃商标公司拥有和管理的,当时的商标公司有两位股东,一个是沃尔沃集团,一个是福特汽车。现在由于沃尔沃汽车所有人结构的改变,目前这个品牌所有权由沃尔沃集团和吉利集团共同拥有。沃尔沃汽车拥有沃尔沃用在乘用车上面的品牌,余下的这些品牌使用权都属于沃尔沃集团所有。我们自己内部来讲,这分得非常的清楚。[更多]
![]() |
杨再舜 全国乘用车联席会副秘书长 |
沃尔沃集团指责中国重汽极不厚道地背信弃义,盗用技术之后始乱终弃;中国重汽则指称沃尔沃集团虚假国产化,热衷CKD生产方式,实施技术封锁,导致产品成本过高,很难与其他国产品牌重卡产品竞争。也许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沃尔沃集团退出与重汽收购济南华沃卡车的股权,的确让沃尔沃集团惊若寒蝉多年,至今而不堪回首。[更多] |
合资,终究是绕不过去的坎。围绕这一话题,中国汽车工业有数不清的悲欢离合;而沃尔沃卡车与中国重汽合作的故事,更是屡屡被提及的典型案例。有人为沃尔沃卡车惋惜,也有人指责其“高傲”,各言其说,未有定论。
太多时候,我们以中国的眼光看待“合资”,讨伐和肯定争论不休;而沃尔沃集团以自身的经历得出来的经验,则值得我们对“合资”再行思索。
现在回想起来,多多少少还是有一点遗憾的。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国内法律法规对于汽车行业种种的限制,比如说必须得是50对50的合资企业,这样的合资企业只能有两家。这首先就把手脚捆住了,怎么能向前发展?我们在中国的业务贡献多数来自于建筑设备,因为没有法规方面的限制,才使沃尔沃集团得以放开手脚把最先进的技术、最好的管理模式传输给山东临工,才有山东临工这么大的发展。[更多]
![]() |
佘振清 中国公路学会客车分会副秘书长 |
总体上来讲,我不赞同跨国公司在中国搞客车合资企业;在目前的行业环境下,我也不认为跨国公司能够解决客车合资企业面临的众多难题。沃尔沃集团若是只谋当前利益,可以完全不必合资,只需出售底盘,转让技术;若是谋求在华长远发展,就应该考虑让出合资公司的一部分利益。[更多] |
一个真正想做到国际化的企业,如果中国市场都做不好,又何谈国际化?
沃尔沃集团在做中国化,蒋岚女士自己就是例子;沃尔沃集团的中国化是成功的,山东临工就是明证;沃尔沃集团的中国化也是受挫的,卡车和客车业务的裹足不前即为注脚。要在在中国实现业务的全面发展,沃尔沃集团仍面临挑战。
中国是除瑞典以外,唯一一个拥有沃尔沃集团所有业务领域、业务部门也全部落地的海外市场。中国的经济发展让我们很受益,从上半年的财报来看,中国已经是沃尔沃集团第三大市场。我们希望在中国沃尔沃集团是一个本土企业,只有本土化才能更贴近市场;更贴近市场、更了解市场,才能够做好这个市场。[更多]
沃尔沃集团全球将近70%的业务收入都是来源于卡车,但在中国的业务比重和全球明显不等。我们希望在每个市场卡车占有率达到20%到30%。自然也是期望着能够在中国卡车市场有所建树。[更多]
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有两个地方需要突破。一个是销售的渠道;另一个怎么让人家认可你的品牌。沃尔沃集团现在要把山东临工的产品带向海外,要让临工做到真正全球化,也在面临这个问题。[更多]
既然追求在华业务的全面发展,难免要拿建筑设备业务的成功同卡客车业务的受挫做对比;但受制于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政策,绝对控股和双品牌战略照搬到卡客车业务上的可能性极小。50:50,这是不容突破的政策天条,也是国内汽车人的底线。在自主呼声越来越高的今天,业界对当前合资政策的批判从未断绝;但对于沃尔沃集团而言,临工模式的成功与卡车合资失败、客车合资受挫的现实亦会强化其对合资政策的不满。试问一声,问题到底出在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