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沃尔沃集团是世界第二大重型卡车和大型客车制造商,第三大建筑设备制造商。1994年4月,沃尔沃集团与中国航空工业骨干企业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西飞)组建了西安西沃客车有限公司(简称:西沃);2000年,沃尔沃(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瑞典沃尔沃客车公司与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上汽)组建了上海申沃客车有限公司(简称:申沃)。
在中国客车行业,西沃和申沃的表现不容乐观。搜狐汽车特邀中国公路学会客车分会副秘书长佘振清对沃尔沃集团在华客车业务进行点评。
总体上讲,我不赞同跨国公司在中国搞客车合资企业;在目前的行业环境下,我也不认为跨国公司能够解决客车合资企业面临的众多难题。以西沃和申沃这两家企业为例,存在的问题就比较多。
首先,战略思路不清晰。沃尔沃集团选择的合作伙伴都很强大,西飞和上汽都是国内相当有实力的大企业,但这两家企业的客车业务都很弱小。沃尔沃集团选择了两家企业的短板业务进行合资,并不能实现借力。依据西沃、申沃目前的市场表现,可以认为合资是失败的,虽然目前申沃依靠政府关系能够独揽上海市场,但这种关系在市场经济中并不牢靠,一旦上海市场需求下降或出现与政府关系更加亲密的竞争对手,企业马上就会陷入困境。
其次,合资企业产品结构单一,单纯走高端路线,很难维持企业的发展。我国高端客车市场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市场需求小;二是竞争对手多。150万元以上的高端客车,国内市场需求量只有3000辆左右。除了像青年汽车、安凯客车这类主打高端市场的企业外,为了储备技术和塑造品牌形象,宇通客车、苏州金龙等综合型客车企业也都有高端产品推出。众多企业争抢如此小的市场,收益可想而知;单靠高端市场,根本无法保证合资企业的成长。
再者,西沃和申沃业务拆分,各自深耕细分市场,这与当前客车行业发展规律相左。受制于行业规模,国内客车企业都在走综合性发展的道路;而专业路线只会越走越窄,业务单一客车企业的市场份额会越来越小。在资源本身就有限的情况下,西沃和申沃各搞一块业务,等于是自缚手脚。不按规律办事,必然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另外,"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当初戴姆勒集团大力发展在华客车业务,最后却铩羽而归,沃尔沃集团显然并未从中吸取教训。我们可以细数一下沃尔沃集团重蹈旧辙的几个教训:
一、新产品推出不及时。沃尔沃集团的产品是很好,但靠一款产品就能够通吃市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二、外籍管理模式在华水土不服。西沃和申沃的高层管理人员都是由董事会任命的外籍人士,在开拓中国市场时明显不合拍。
三、产品线过窄。目前市场一大特点就是客户一揽子采购,从高端产品到低端产品,从公交车到公路用车,往往是统一采购。西沃主打公路客车,申沃主打公交车,这都不便于客户集体采购。
四、对未来发展没有长远打算。合资双方各打自己的小算盘,内部管理被日常琐事所困,严重影响了企业长远发展。
沃尔沃集团若是只谋当前利益,完全不必合资,只需出售底盘,转让技术;若是谋求在华长远发展,就应该考虑让出一部分利益。这种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不清晰的做法,是其战略思路不清晰的具体表现。
五、 跟不上市场热点。新能源客车已经炒了几年了,校车也是当前客车市场关注的热点,而沃尔沃集团动作明显滞后。
六、 出口没有权限。中国客车企业当前的一大块市场就是出口海外,国内海外两条腿走路。而西沃和申沃都没有出口业务,在市场竞争方面具有先天不足。
据我了解,西沃和申沃也在进行调整,希望沃尔沃集团能够进一步明确在中国的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