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来的全球经济危机,对本来就低迷的中国车市无疑是雪上加霜。车企纷纷将年初的产销目标降低;商家采取优惠、送大礼包等各式各样的降价措施吸引消费者;消费者紧捂钱袋,加之燃油税即将出台,持币待购现象严重。
对待任何事物都应辨证地去看。老子说过“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危机和机遇总是相伴而生。我们不能一叶障目,要从根本上全面地认清当前的复杂局面。我们不能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乱了阵脚。要冷静分析形势,从困难中找回信心,在危机中寻找机遇。
机遇来自工业化的迅速推进。中国的工业化正处在迅速推进的历史时期。工业化是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力量之一。汽车在推动我国工业化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汽车产量1992年达到100万辆,从100万到200万用了八年多的时间,而从200万辆到300万用了两年,300万到400万用了一年,2006年是729.1万辆,2007年是888万辆。汽车行业可以拉动很多个相关行业。汽车工业可以拉动化工、轮胎,可以拉动橡胶工业,还可以拉动玻璃工业,汽车座椅还可以拉动皮革工业。由此来看汽车工业对中国经济增长强有力的支撑。
机遇来自市场潜力。中国的乘用车占有率只有千分之二十左右,还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要赶超发达国家的水平,还有一段漫长的路。而这也正说明汽车市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既会推动经济发展,也会推动乘用车走向普通家庭。1978年中国城市人口为1.7亿,占人口总数17%;而到2008年,城市人口占整个国家人口的44%,约达5.9亿;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人口可达到90%。大量城市人口的出现,对交通工具的依赖性和需求增长强劲。人们对汽车产品的需求潜力是非常巨大的,这些潜力有待发掘。今年车市虽有放缓,但潜在消费需求依然不容忽视,从拉动内需的角度分析,汽车消费依然是支柱产业。同时人们对汽车的追求,对幸福的追逐,不仅是一种物质力量,也是一种精神力量,这种力量不会因经济危机而消弱。
机遇来自信心。每当市场遇到危机时,无论是企业还是消费者都不应失去信心。为了扩大内需,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投资4万亿的经济刺激政策;燃油税即将出台;连续三次降低存款利息。这对振作人们的预期与信心很重要。从长期来看,政府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比较宽松的货币政策,都是汽车企业的利好因素。要拉动内需,汽车产业必然是主导力量,这就是长期看好的重要依据。对车企而言,应坚定信心,抓住有利时机,苦练内功,不断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品质,这是生存和发展的硬道理。在任何情况下,市场只认高质量的产品。上汽集团董事长胡茂元有句名言:“我们准备过冬,但不是冬眠。”这道出了汽车企业不惧困难、谋求发展的信心。美国金融危机还将持续一段时间,这为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时间差和发展空间。国内车企在这段时间里,一方面可以通过自主研发,推出新型、节能的环保型汽车;另一方面,建造国外市场的销售渠道,使中国品牌在国际市场占一席之地。另外,国内有实力的企业可考虑收购濒临破产的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某个品牌,或吸纳核心技术人员加入进来,壮大自己的研发队伍,为我所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