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斯大林 趁经济危机巧收购
主持人:国家方面在外面买一些技术或者资产回来的时候,能不能给一些贷款上的优惠?
赵英:这个也可以。
陈光祖:这个比变速器那个办法好,把外国的工厂买过来,外国人替我干活我是老板。
赵英:因为汽车工业全球箫条,国外有很多专业设计公司也没活干,也可以趁机控股,这是咱们一个大机遇,但是我唯一反对,国家要千万防止别支持企业拿国家钱盲目买人家那些大汽车公司。
陈光祖:买不了。
赵英:我说有四个方面不能这么干。一个人家大公司都是国际化经营的,咱们企业基本上国内生产,没有国际化经营的经验。第二这些企业都是金融和生产平台,自己汽车贷款,金融公司那部分很大,根本掌握不了,而且买了之后根本不知道这里面财务黑洞有多大。第三个,对付不了人家那个工会。另外就是文化融合不了,不是一种概念。第四,真正买整车厂,政府很有可能干预,这个整车企业不是光生产汽车的,有很多军品,不会卖的,所以政府一定不能拿纳税人的钱支持你盲目扩张,这是三个方面。零部件、品牌、技术人才,政府可以遇到靠谱的政府可以支持。
主持人:产业政策上面还有合资公司50对50股比限制,这个放开是不是会对自主品牌产生冲击?
赵英:这个坚决不能放开,我在汽车工业报上写了一篇文章,本身50%对50%,中方不掌握技术主导权的时候本来就是弱势了,中国经过合资已经爬坡爬到能够看得见自主开发希望的时候,反而放开了,外方主导可能先把研究结果拿掉,我用不着你,我总部来了就完了。第三个,你在商务经营和其他品牌经营主导权都没有发放余地了,我坚决反对这个。
陈光祖:零部件业放开了,你看现在的情况。如果把汽车放开很被动的。现在自主品牌都是很困难的时候,一放开更打压了。
主持人:肯定是不能放开的。
陈光祖:但是现在有几种说法,前两个月好像说不能买外国东西,最近好像各个部门比较倾向于要走出去。
赵英:我觉得慎重也是必要的,接受教训了,不能随便花钱,而且技术也没拿过来,但是要冷静的考虑,这三个方面是可以的,但是企业决策,国家支持,国家千万不能拿纳税人的钱盲目兼并,因为我们在金融领域已经是惨痛的教训,在平安买一个富通几十个亿,我们买一个黑石股份上百个亿,不能这么干。但是反过来不能太过于小心谨慎,咱们有机遇的地方一定要抓住,一定要以企业为主,政府支持。
陈光祖:这次我专门讲了一下首先要敢于买,但是要谨慎,风险降到最低。不买一点风险没有。最后危机一过去,汽车全球化水平还上不去,我说前苏联的经验应该是好的,斯大林第三个5年计划没有搞完,就是因为苏德战争,这之前他利用十年的西方国家经济危机成功发展了自己的汽车工业。
赵英:前苏联利用三十年的大箫条买了很多技术和企业。
陈光祖:建设了4000多个大型企业,汽车、钢铁、军工、化工、重型、机械。当然对这个话题来说光搞能力没有赶上,这个是另外一个层面,但是抓技术来说值得我们学习的。
苏联有一个莫斯科斯大林汽车厂,搞了一个伏尔加高级汽车厂,伏尔加汽车,伏尔加牌汽车。
整个苏联三十年代全靠外国把整个汽车搞上来,最近我找了一个资料,1929年全球经济危机的时候,这是一个卢科夫(音)几年前的经济学家讲的,斯大林在经济危机当中接过了一个穷国而留下来是一个强国,1929年十月份动工了斯大林格勒全世界规模最大的拖拉机厂,只用了十个月功夫就搞起来了。其中先后在这里工作的有730名美国工人,美国80个工厂为他制造设备,调试以后运到苏联来装备。苏联三分之二大型企业是利用美国技术发展的,1932年苏联重工业部门有各个国家的专家达到两万人。
赵英:抓住机遇,引进人才技术。
引进技术还有一个问题,让企业去引进,让引进得有用,马上能用得上,企业工业有从事基本理论研究的,有从事工艺研究的。这些东西不能完全靠企业,还得国家有一个相对的计划,比较系统的,有些人来了不可能在企业工作,可能在国家,还得要国家干预,积累我汽车工业雄厚的基础研究这部分,必须得国家介入。这就需要政府财政去抓,让人才在大专院校任教。其实中国在苏联瓦解的时候做得很好,那次中国引进了一些技术,所以这次全球危机,我觉得是个好机会。要政府介入,不能完全靠市场,靠企业自己解决,在人才技术方面,有计划、有步骤,有政府一定的财政支持,要不然您有企业看不着那么远,有些做基础研究的,不一定有这种兴趣来引进,这就得国家引进放在大学研究所。
陈光祖:百年不遇的机会,失去这个机会再买高价可能十倍几十倍,现在可能特卖,很便宜,赶紧去做,现在不做等下一次危机不知道了。我们可以主动权更多一点。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