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看法●
误导消费者的广告不在少数
由于我国广告监管方面缺乏细致可操作的法规,以及消费者维权成本太高,误导消费者甚至虚假宣传的广告不在少数,北方工业大学艺术学院广告系李明合老师这样告诉记者。
李老师说,比亚迪涉嫌虚假宣传一事,因对情况不是非常了解,不方便下定论,但其实各行各业误导消费者的广告都不少,这里面比较常见的是炒概念,因为隔行如隔山,消费者不可能对各行业的专业知识都熟悉,炒作一些听上去很美的概念,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有的空调广告,宣传自己的产品智能型,能杀菌,其实一般的空调都具备这个功能。
这类误导消费者的广告一般会造成两种结果:一是在品牌选择上,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比如同样是洗发水广告,A宣传说能让受损头发修复如新,B没说,那消费者可能就会买A,也许A并未令消费者的头发有太大的改善,但也没有什么不良影响。二是给消费者造成实质性的损害,即精神上或身体上的损害。这类广告的性质比较严重,已不仅仅是误导,而是欺骗了。
但由于中国广告方面的法律法规对“误导”的判定标准不明确,消费者一旦发现被误导,维权成本又极高,因此,使用模糊用语等误导消费者的广告还是大量存在的。
在这方面,李老师建议一方面可以学学国外的先进经验,国外广告业监管极严格细致,具体到哪类广告哪些用语都有严格规定。一旦厂商的广告有误导之嫌,界定起来也非常容易,除了按照细致的条款,还有一个普遍消费者的认知,即如果大多数消费者被误导了,那就可以判定厂商在故意误导消费者,行业协会就有权要求厂商停止这种广告宣传,甚至媒体也有义务曝光这类误导消费者的广告。而厂商此时都会接受并立即停止,除了害怕媒体曝光外,如果不停止,将马上面临行业协会的起诉。而且,消费者的维权成本也极低,只需打个电话给监管部门,自然就有相关人员去调查此事,并会在一定时间内,将调查结果通知消费者,如果消费者不满意,还可进一步申请调查。
另一方面,李老师建议在目前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的情况下,单靠广告协会的力量是有限的,身为消费者,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到监管中去,不要只是消极地认为,我自己明白了,不上当就行了。应该发现问题就举报,这样时间长了,厂商也会重视起来,因为广告面对的毕竟是消费者,消费者如果都反对这样的广告,厂商当然也不会再做下去了。
[上一页] [1] [2] [3] [4]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