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1.itc.cn/20090512/6d4_6778c8dc_bb23_42eb_9a52_57ed0a076189_0.jpg)
随着昊锐的上市,斯柯达军团完成了在A0、A、B等主流销量阵营的列队。而上海大众第500万辆落子昊锐,则正式吹响了斯柯达品牌高歌猛进的号角。
此举值得考究。因为包括桑塔纳、志俊、帕萨特、POLO、途安、朗逸、明锐、晶锐在内,每天共计将有3000多辆轿车从上海大众的各条流水线上诞生,而其中任何一款的资历都比昊锐资深。
看看销量数据吧。今年1至7月份,上海大众累计销量达37.6万辆,同比增长24.9%,居国内轿车市场榜首。按照上汽集团董事长胡茂元的说法,斯柯达的快速成长为其“重返第一”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作为大众中国“2018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大众斯柯达的表现也令中国总裁范安德颇为欣慰。今年1至7月份,斯柯达品牌共销售新车56162辆,增长率高达57.2%。按照今年的规划——“斯柯达将实现销量10万辆,市场占有率2%”的重任。去年,斯柯达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仅为1.1%。
自2005年与斯柯达正式签约开始,上海大众就拉开了双品牌战略的序幕,并于2006年正式在中国启动了该品牌。此后,斯柯达以3年3款车型的新车投放步伐,迅速完成了全系产品布局,同时有力回击了当初斯柯达重返中国市场并不被业界看好的质疑。
也正是导入了斯柯达,上海大众的强势地位进一步被固化。随着昊锐的上市,斯柯达军团完成了在AO、A、B等主流销量阵营的列队。而上海大众第500万辆落子昊锐,则正式吹响了斯柯达品牌高歌猛进的号角。
“双品牌战略”提升
中国汽车市场的多品牌战略,首推上海通用,旗下包括别克、雪佛兰、萨博、凯迪拉克在内的诸多品牌齐发力,也的确创造了中国汽车市场中的传奇,更从2005年开始,不仅销量连续反超上海大众,更是连续几年问鼎销量冠军的宝座。
今年上海大众重返销量第一,斯柯达的贡献功不可没。但相比于上海通用的多品牌战略,上海大众“大众+斯柯达”的双品牌格局并不完全类似,用一句话概括:前者偏于纵向路数,通过不同品牌在不同级别的定位,打造一条完整的产品链条;而后者则跳出了传统细分市场的限制,偏于通过消费者的心理需求来决定产品的市场化。更重要的是,大众品牌与斯柯达双品牌,涵盖了中国受众最为广泛的群体。
一直以来,业界都有观点认为,由于共用生产平台,上海大众所运作的大众与斯柯达两大品牌太过相似,无法在市场中得到有效的区分。但如果用更加准确的语言来阐述这个问题的话,所谓的“相似”,其实更多集中在大众与斯柯达两大品牌相对靠近的价格区间。
“品牌之间的差异化有很多种,包括纵向对比与横向对比,而价格差异只是纵向对比中的一种,横向差异的表现则更多”,上海大众斯柯达品牌事业部执行副总监付强解释。因为桑塔纳通吃汽车市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包括外形、内饰、操控、风格等等要素,中国消费者的购买心理已经有了明显的差别,必须根据市场需求提供对路的产品。
在全球,大众品牌与斯柯达品牌都同时运作于大众集团之下,上海大众推出双品牌战略也正是为了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经过3年的运作,事实已经证明上海大众引入斯柯达的正确性。因为斯柯达所面对的用户,务实、低调、外表朴实、内心澎湃,不同的用户个性决定了斯柯达与大众的根本区别。
“纽扣谁都会钉,但钉得好看不好看是有差异的,手艺的好坏决定结果的好坏。所以双品牌的运作,最好的结果就是二者都增加,其次就是一增一减,最差的就是二者都减了,那是极其失败的”,付强直言上海大众是“优等生”,这并不是夸大的说法,从明锐到晶锐,不仅取得了不错的市场反响,其兄弟车型大众速腾、POLO也并未受到冲击,同样出现明显的增长势头。
“我们是在集团内部做加法,而且是加加法,这就是差异化的力量”,从付强自信的表述中,昊锐的推出,更会在上海大众旗下,将“1+1>2”的加法做得更漂亮,也足够承担起斯柯达品牌中国“归真”的重任。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上海大众起步3年的双品牌战略尚无法匹敌上海通用的多品牌战略,目前斯柯达销量仅占上海大众总销量的10%左右。如能实现斯柯达品牌在销量比重上的进一步的提升,提升到占30%左右,那么,上海大众与上海通用的品牌战略将真正势均力敌。从这个意义上讲,斯柯达在上海大众内部的战略意义不言自明。
斯柯达中国路
熟悉斯柯达的人都知道,一个起源于捷克的百年老品牌,历经欧洲战火的苦难,并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大量出口到中国市场,更多用于当时的出租车。也正因为此,斯柯达品牌在那时的中国留下了“低端”的印象。
由于历史因素的影响,斯柯达营销团队从建立之初就面临着两大消费群体,一是对斯柯达的认识建立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用户,一是2005年合资公司成立之后才对斯柯达品牌有所知晓的用户。
其实,作为德国大众旗下的主力之一,斯柯达现在采用的技术工艺都是建立在德国大众的平台之上,一个百年品牌在汽车语言和汽车文化方面,绝对有着与众不同的地方,大众与斯柯达,就是一个完美的优势组合。捷克这个国家,虽然受过二战的冲击,但在历史上,捷克是一个发达的工业国家,有着悠久的工业历史沉淀,保时捷的创始人就来自捷克,至今捷克都是枪械制造最好的国家。这样一个工业传统之地,这样一个优秀的百年品牌,造出好车是正常的事情,造不出来反倒不正常。
虽然在这3年的品牌打造过程中,由于旗下车型相对单一,上海大众斯柯达给予消费者留下的印象更多集中在明锐的产品层面,简言之,上海大众斯柯达的品牌形象被简单地等同于产品形象,而这也经常引发业界与媒体对上海大众斯柯达发展路线的激烈探讨。
水到渠成之时,自然会采取相应的跟进措施。因为新品牌走向成熟并非完全依靠新产品的支撑,尤其是在当下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环境,新品导入计划必须谨慎而精准,如果一款产品不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品牌积累效应,这样的产品计划实际没有太大意义。相关研究结果也表明,不同级别的车型要走向成熟,必须历经不同的销量爬坡阶段,比如,A级车基本需要6个月的时间,B级车基本需要一年的时间,而稳定的销量,是企业获得用户口碑的基本条件之一。
3年时间,一个新品牌,一款新车型,明锐“单枪匹马”承担着斯柯达品牌传播的重任,相对稳定的价格、有针对性的促销、始终关注消费者的感受??至今市场份额都还在不断增加。挖掘市场表象下的本质原因,正是消费者的认可形成了良好的口碑,并将这种认可在市场迅速传播开来,明锐之后的晶锐、昊锐,良好的市场表现证明了这一点。
按照上海大众的构想,随着3条产品线的逐一到位,未来斯柯达品牌将是更立体的、更丰富的、更多元化的形象。当然,斯柯达在中国不像大众这样成熟的品牌和产品,品牌认知度在消费者心目中已经有足够的说服力。而斯柯达以新品牌之力推出全新的产品,依然面临好几个方面的问题。比如,如何让消费者全面认识斯柯达的品牌?如何让消费者知道新产品本身能够带来什么样的价值?如何尽快缩短新产品的销量爬坡阶段?
尽管通过三年时间的运作,国人对斯柯达品牌的认识已经有所改变,但并不代表对于斯柯达有了全方位的理解。而昊锐的中国上市正是再次提供了一个重新塑造品牌的机会,作为“立体三角”的重要一环,昊锐是斯柯达品牌在中国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有机会去提升斯柯达在中国的地位。
而且对上海大众而言,中高级车市作为其传统势力范围,捍卫强化其在中高级阵地的影响力是必然之举。就昊锐自身而言,无论是出自大众PQ46平台,还是全系标配的TSI发动机,以及ESP系统、自动驻车、智能天窗、自动泊车系统等,不仅比新君越和新君威略胜一筹,而且具备了在整个中高级车市里竞争的强大实力。
为了保证晚入中国的斯柯达品牌,能够在高手云集的“竞技场”中脱颖而出,大众作为兄弟品牌,自然有责任对其提携。要知道,尽管共享德国大众的技术平台和集团资源,同有德国优良DNA的斯柯达,其中国知名度却远弱于大众品牌。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种与国际市场有着根本不同的“中国式现象”:作为德国大众的两大主流品牌,斯柯达本被定位在大众品牌之下,也即主攻相对低端的消费市场,但在进入中国市场之后,斯柯达一改其在国外的传统形象,俨然以中高端品牌的身份,与大众同台亮相。
事实上,斯柯达与大众在中国相差不大的价格体系,一直都为业界所质疑。按照大家的想法,斯柯达就应该循规蹈矩地从属于大众品牌之下,而不是越级与大众“平起平坐”,一度有评论认为,斯柯达入华所走的是一条“死路”。
然而,3年过去了,斯柯达品牌在中国却逐渐获得认可,明锐在A级市场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晶锐在A0级市场正处于销量爬坡阶段,B级车昊锐,更成为斯柯达在中国布局的关键棋子。
无论此前的疑虑究竟如何,至少目前已经看到,年轻的斯柯达品牌正在融入中国车市的主流阵营。
而在接下来继续向上攀升的过程中,尤其是昊锐跻身竞争激烈的B级车市场之后,借助大众品牌之力、用强势的大众品牌扶持相对弱势的斯柯达,二者进行“中国式换位”,以将其品牌形象快速有效地传递给中国消费者,不排除仍将是斯柯达在华的重要营销思路。
毕竟,大众品牌在国人心中的印象已是根深蒂固,能与大众品牌相提并论、甚至是定价更高的新品牌,刻意的“换位”之举,势必能在消费者心中引起轰动,而这是最为常见的普通消费心理,毕竟出现疑虑想法的,更多集中在少数所谓“汽车业内观察人士”群体之中,而只要产品能够打动消费者,那就是最为有效的方式。
仅看斯柯达昊锐与大众新领驭,两款产品的升级换代有着绝对的时间差。新领驭的推出,尽管只是小改款,还是证明了上海大众研发团队的实力,但真正的重心,还是在为下一代全新帕萨特的国产化做前期准备,这也是为什么上海大众一直都不倾向在“领驭”名字前加上“帕萨特”3个字的原因,毕竟真正全新帕萨特的亮相时机还未成熟。
也正是这个准备阶段,价格的让步和品牌的提携,成就了“同门兄弟”——斯柯达昊锐的全面发力。
只要大众品牌革命性的新产品在未来几年亮相,届时超越昊锐不在话下,毕竟大众品牌的影响力在中国消费者心目中有着强大的共鸣,而斯柯达品牌势必也会在这几年实现品牌的稳定和提升。
到那时,“老手”大众品牌与“新军”斯柯达,就足以成为上海大众双品牌战略中的两门“钢炮”,只要导入中国的产品具备足够的吸引力和说服力,猛攻的火力将助上海大众继续行走在中国车市销量榜单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