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自主汽车技术与产品成果展”于7月15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正式开幕。本次展会以“打造中国自主汽车的专属展示平台,推动中国自主汽车与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为目标。以下是北汽控股副总经理,张欣的发言。
张欣: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汽车行业的同仁,汽车界的朋友们大家下午好,非常容幸今天能够有机会和领导们、朋友们一起欢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国的自主品牌发展的挑战和机遇。关键是能够分享一下领导们、朋友们在自主品牌汽车成长过程中经验和辛苦。
刚才在台下听了徐会长,常司长,李处长,尤其徐长明主任那三条理论和建议,我们国家对支持自主品牌这种决心和信心非常清晰,路径也非常明了。作为一个汽车行业的从业者,干了几十年,刚才谈了东风公司和上汽两个老大哥单位在自主品牌建设当中的一些思考,尤其上汽走的一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多品牌的发展道路,对我们也很有启发。
在平常日常工作中,我们都是汽车的同仁,服务于一个行业,在市场中可能存在着一些竞争,但是在自主汽车这个主题面前,我们都是一家人, 一家共同致力于中国汽车产业长远发展,实现中国汽车产业真正腾飞的中国汽车人。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今天带了一些对中国自主品牌发展的一些思考,不一定正确,供大家思考,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第一个,市场的预期,大家都知道09年1364万辆,这个数字让人心跳加速,超过美国,超过世界其他国家,今年上半年901万,也让我们汽车界为之自豪,也超过美国561万,稳居世界第一,我们也为能分享这么一个盛宴,国内各个行业,房市,股市,车市,今年上半年房市股市,远远不能跟我们车市比,但是车市这种市场的热,我们也必须冷静地看待这个成果,我们每一个汽车发展步骤都非常缺失,今天是一汽很好的日子。一汽从卡车,也是从模仿开始,发展到今天,奔腾,是我们自主品牌的一个榜样,可辛苦了。起步很早,包括东风公司,从小王子,这种艰难的过程和现在大的销售数量相比,我们得看到里面的隐忧,隐忧在什么地方?一百万多台的库存,这也是我们资源的一种压力,也是我们从业者的一种压力,我们要冷静看到今年上半年中间还有一个特殊的现象,合资品牌的产品不断地在下探,大家看到赛欧,豁免包括大众的几个车型,本田的几个车型,不断的超下压,在十万块钱以内的市场竞争不能用白热化,已经刺刀见红了,品牌公司利用自主品牌汽车发展空间,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有这种兴奋感,我刚才坐在下面看李总,包括陈总,两位都比我年长一些,这么大一个企业,这么大一个盘面,没有很让我们非常高兴的,时刻在很大的自主品牌艰难前行的压力下。我记得有一个集团领导跟我说,干自主品牌可能不是一代人的事,是我们几代人的事,以前可能两代人,忙卡车,现在在忙自主品牌乘用车。那种寂寞,那种艰难,完全和市场的所谓的热形成一个非常大的反差。这种冷我希望我们在座的,尤其是媒体界的朋友们,一起帮我们来分析,来研究,来给我们政府部门,来给我们消费者进行引导。招商引资这么热的政策,用到我们自主品牌上,来引导政策。
第二个,产量,机制规划的问题,在这个火爆市场刺激下面,这个大汽车今年指标出来都是比较激动人心的。本来是一个企业适应市场很正常的调整,但是今年年初以来大家也看到这种问题,各种媒体上面都播,某某企业家,某某地方又新建几十万,那二十万,那三十万,全国各地政府在汽车一枝独秀的经济的刺激下,涌现了一股脑的汽车热。这个让我们汽车从业者也很惊讶。我们从业者,尤其最近还听说光为一个新能源车,它是能源的一次革命,能源的一次提升,但它首先是一个车,它的车身,它的传统系统的一些变化,就是一个能源的变革和革命,也变成了我们很多理由,变成了圈地的理由,变成思想狂热的理由。我们汽车从业者非常冷静的看,汽车技术的推进是需要积累的,一个产业在一个区域内落地生根,它的发展一定有它的发展规律。不仅仅与当地的政府支持有关,还与当地的经济水平,市场环境,汽车文化,配套资源和人才息息相关,还与我们是否为迅速发展做好各种资源相应的各种准备有直接的关系,一些跨国企业在中国发展失败的教训,我认为我们自主品牌的发展还是需要冷静的规划。我认为要跟着我们政府大的体系相匹配,徐长明同志讲的做一成一,因为他在一线,一直跟汽车集团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提的观点很中肯。再用以前的疯狂的方法,都是资源的浪费。
第三个观点,不管任何情况,一个产业发展,产品是我们竞争最重要的要素,产品看待质量一定要冷静,今年年初看到一个报道,2010年预计乘用车市场推74款新车,自主品牌27款,现在估计能上到一百款新车了,基本涵盖了市场所有的细分市场,多个合资企业多将新车型引入到中国,尤其引入到中国来进行首发。还有一些企业为中国的用户量身定做,中国产品种类也达到空前状态,但是应该冷静看到丰田召回门以后,中国大陆发生29起召回事件,涉及车辆近一百万辆,汽车车辆再次引起大家的热议,我们用户群已经不是以前讲的能踩得住刹车,能开的车子,现在对汽车的理解,全民的汽车素养已经提高了,所以我们自主品牌企业与跨国公司相比,我们没有悠久的历史,也没有雄厚的财力,也没有丰厚的技术积累,我们一些老大哥单位干了五年,我们北汽自主品牌在乘用车方面积累自主创新这一块,也就是两三年左右的时间,把发展模式从量变发展为质变,才能长久做这个市场。我们汽车从业者最知道自己生的儿子,这个车质量水平怎么样的,不是我们自主品牌互相比,不是跟卡车比,我们必须要跟合资的,同样在市场上的国外品牌来比。
由这个挑战带来第四个观点,新技术消化吸收,经常讲自主品牌占乘用车百分之百,17%,19%,不断的在增长,我理解这仅仅是中国汽车消费市场启蒙阶段第一辆车,尤其去年1.6L以下销量占整个自主品牌销量里面比例超过50%,都是1.6L以下入门级车,但是真正仔细看,20万以上的车我们自主品牌仍然凤毛麟角。后面纯电动,混合动力,燃料电池,这么多花红柳绿的东西是不是新技术呢?我最近跟一些大学教授们做一些交流我希望用一些原理性的话来讲,我以前搞设备安装,给你一个支点可以撬动地球,就是原理性的研究它的语言表达。现在搞纯电动,中间最原始的能源的来源,我们读大学的时候,讲热门的两大定律,首先从原始去看它的能效比,大学的教授,或者在某一个领域研究的院士,你得告诉我们续航历程两百公里,能不能速度超过一百公里,能不能充电反复次数寿命,从这些理论基础性的研究,从化学开始,从物质开始,实际上我们在座的媒体朋友,你们信息也很多,领导信息也很多,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必须有新的革命性的资源才能实现我们心中的一些梦想。我在传统车的消化过程中,以前也有这种,为什么宝马同样是两个轮子的车子,可以卖一百万,而我们某一个车称称也是两吨,但只能卖十万,这里面差距在哪里,有的领导说车身差距,有的领导说汽车电子差距,有的领导说造型的差距,但是最核心的我们从业者我们去理解,我经常把车说成外壳和内壳,外壳是看得见的,一毫米工程,两毫米工程,最好的结构强度应该是严丝合缝,不需要有缝,有一个缝上面去焊它,在高温下它的强度是不是可以超过没有缝的。我相信在座的大多数都学过这样的理论,但是我们为什么要掌握这些技术,因为这些技术是补充这些外壳中间出现的问题,由于造型在某个区无法去满足结构强度的时候,我们焊接手段要变一变,这些新技术,我认为我们在中国现在的从业者中掌握的水平已经跟国外距离很短了。但是这个新技术中间,汽车电子技术,我讲是内壳,发动机,变速箱技术,就像一个人的心脏,早搏,搭个桥,你不采取很先进的诊断措施,你不敢让自己快速跑步的。一个胃疼,让你吃药几天不敢吃饭,这些跟我们自动变速箱一样,像这些技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距离还是比较大。包括年轻人开车,雨量传感器,雨刮器,通过雨打在风窗玻璃上的压力,来驱动我们雨刮的速度,这些问题按道理都把它掌握了以后就非常好了,但是目前还要认真学习,所以国内自主品牌企业,对自主品牌技术内容我理解一定要认真的学习,一定要踏踏实实学习,而且是要冷静地去学习。
最后一个观点,对于国际合作,国外的政府,国外的团体都忽悠我们中国企业到国外去,我们北汽集团今年也参加了很多这种活动,有些资源是很好的,有些资源我们必须审慎地去谈,我们也关注,像国内一汽,东风,上汽,在他们以前的工作中,中外合资工作中,积累了很多的经验,也积累了很多教训,他们对国外的资源非常冷静。往往是我们能够小一点的企业非常警醒,我提这个观点什么意思呢?在吸收国外整车和零部件资源这个形势下,国内必须要有一种冷静的观点,冷静的思考。包括国外对中国汽车工业的高度评价,就像人的工作一样,中国威胁论,中国禁锢论,中国领先论,这些都是对我们中国自主品牌企业都是一种严峻的挑战,通过这种言论的建立,很多场合堵住了我们和国外合作的框架和渠道,所以带着对以上这些问题的思考,应该说北汽我们一直努力在探索自主品牌发展之路。我们自主品牌商用车福田现在是世界第一销量,最近跟奔驰的合作都发展得非常好,自身体系建设,技术的发展都不错。但我们北汽自主品牌乘用车坦率讲我们起步非常晚,是小弟。而要融合国际先进技术创北汽先进品牌,传统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并重,快速进一步学习消化吸收创新,稳步的推进产品研发,苛刻地追求产品质量和服务品质。我们提出了一个观点,要精心锤炼,在冷热的中间寻找平衡,相信在很快将来我们也将和各位一样成为中国汽车发展中坚力量,思考决定行动,行动影响着未来,我们相信在各位朋友的支持下,我们北汽的自主品牌建设会相当顺利,会为我们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自主的发展做出我们的贡献,也为我们今后每个员工的生活美好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有些观点不一定正确,仅供大家参考,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