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加价是市场行为
中国,如今已跃居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全球汽车厂商都垂涎这个蛋糕,越来越多的厂商将全球“典范”车型以进口或国产的形式导入国内市场。
一般来说,厂家会根据当地4S店的销量份额来批车,销量好、销量大的4S店得到货源会相对较多。比如,一款国产热销车型的到店周期是一个多月,经销商却为啥告诉你要等三个月甚至半年以上?其实,你订的那款车,一个月后到4S店,4S店会先卖给加价的车主(一般是加上万元的装潢)。也就是说,别人加价买的车是你订的。然后,4S店再向厂家订一辆和原来颜色内饰一模一样的,等车到了,4S店还是会卖给加价的用户,直至三个月甚至是半年后,再把车卖给你(没有加价的消费者)。
一位业内人士透露,“现在汽车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导致卖车的利润不断降低,所以只要有获得更多利润的机会,经销商们都不会轻易放弃。而厂家对此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市场经济之下,加价卖车不仅是车市的一个潜规则,也是一个必然的市场现象。”
二说,厂家的“饥饿营销”
若真的是市场供求关系,导致热销车型上市之初“加价卖车”可以理解。但为何4S店对外的口径又是如此一致:“只有加价才能提车,不加价,要等到明年”。而加价的手段,不外乎是加多少钱配指定装潢。厂家呢?一边嘴上喊着反对加价,一边对经销商的行为予以默认,恐怕这中间也不是这样简单的吧。
通常情况下,一款车上市之初,厂家常对外宣称,车迷对该车型的狂热期待,一上市就收到多少多少订单;另一边,通过媒体一波接着一波地渲染、炒作该款车型的新技术,以及该款车型在中国市场的庞大保有量和生产产能不足的问题……与此同时,厂家下辖的各大区域却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划加价提车一事,要求4S店统一对外加价,加多少钱,增加多少配置。于是乎,在市场上造成供不应求的印象,弄得广大消费者心痒痒纷纷跑车订车,“哄抢”效应由此而成,这便是“饥饿营销”。
其实,“饥饿营销”就是在特定的时间内(一般是在新车上市之初,正缝产能刚处于爬坡期),厂家舆论造势,经销商则统一对外加价提车,造成市场上“一车难求”的局面。“日系车在中国历来喜欢这一营销手段,2004年的本田雅阁和2006年的凯美瑞以及2007年的C-RV,都曾‘导演’了一幕幕消费者排长队提车的景象。”资深人士张先生不无担忧地说,“如今,德系车也学这一套,市场上高尔夫、途观、国产CC都要加价才能提车。加价将带来两种结果:极端的快乐或极端的痛苦。操作得好,那就是市场‘哄抢’;但稍有不慎,就可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