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单位能耗下降20%目标能否完成,还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会见分晓。这个“20%”是经过全国人大批准的,具有法律约束力。如无意外,相信定会如期完成。而完成之际便也是中央、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庆功之时。
为什么可以如此肯定,这个指标能够完成呢?理由很简单,中央制定的节能减排监测目标主要是企业用电,现在很多完不成任务的省市都在拿“拉闸限电”说事儿。只不过又是一个没想到——限电限出了一个“柴油荒”。市场有需求,企业有订单,你限电可以,企业用柴油发电就顺理成章。
如此偷梁换柱得来的节能指标,地方政府是会认可的吧,只是不知道宏观管理部门是否乐于照单全收。从中央到地方,一些政府部门早已习惯了这些数字把戏。百姓虽有质疑,但因信息高度不透明无从查起,久而久之也就不关心了。但国际社会是否也乐于一起玩这个游戏呢?前景恐怕不那么乐观。
柴油发一度电的成本要一块多,比煤高得多。中国少用了煤却用了更多的柴油去发电,由此得来的能耗下降指标,国际社会怕不会轻易认账。但这个认可又十分关键,它是中国对世界的承诺,更是中国在全球气候谈判中重要的砝码。一旦国际社会不认可,今后在全球气候谈判中,中国也可能面临更为复杂和艰难的谈判环境。
中国一直在推进节能减排,这本是一件好事,也是经济转型必须实现的目标。只是不知道,为何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会如此走样,这可能最终换来一个多输的结果。第一,节能减排指标很难得到国际认可;第二,地方强行拉闸限电严重影响企业生产经营,舆论层面上民怨沸腾,政府形象受损,还不知道谁该为企业由此带来的损失买单;第三,石油巨头虽然炼油能力完全过剩,但拿拉闸限电说事闹出个柴油荒,借机肥了自己;第四,在通胀降临的关键时期,柴油荒影响到物价的稳定,在全社会制造了紧张气氛。
如果愣要说还有赢家,石油巨头们算是吧,也许还可以算得上卖柴油发电机的。
如此局面,如果一定要找症结所在,或者可以归结于体制本身。从执行过程来看,节能减排完全是按照原有计划体制的模式,确定数字指标层层向下分解,地方再把数据层层上报最终汇总。这个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经济手段鼓励企业主动降低能耗。而是以涉嫌侵害企业自主经营的方式,强行关停一些企业。
客观而论,地方政府没有节能减排的动力,相比较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好处,节能减排短期内不会带来任何实际的利益,所以难免在一些地方沦为一场秀。始自2008年末的经济危机,迫使中国推出四万亿刺激计划,在很多地方,降能耗让位于救经济、保增长,甚至这已不仅是一些地方政府部门的思路,恐怕中央一些决策部门也是这样的倾向。
也正因为如此,由于政策整体规划本身存在不足,没有覆盖用电量之外的其他能耗指标,这必然导致一些地方政府在大限到来前临时抱佛脚,强行断电以完成降耗指标。至于断了电的企业怎么办,他们使用成本更高的柴油又怎样,恐怕没有人在意吧。
降能耗、调结构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大方向。但在具体推进过程中,应如何进行引导,什么该做什么应交给市场,如何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从这一场柴油荒来看,政府部门显然没有想明白,做得也远远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