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通过限制市民购买汽车或提高汽车使用成本,对治堵杯水车薪且不公平。
北京交通的拥堵已为顽疾,从早到晚几乎都处高峰流量状态。截至11月21日,全市机动车保有量达到467万辆,且每天以上万辆的速度增加,目前风传北京市政府明年可能采用经济手段限制汽车总量,如推出牌照拍卖制度,而全国人大则在讨论提高车船税的立法。
此前,中国一直鼓励发展汽车制造与汽车消费,视之为拉动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但在全国性的城市交通拥堵现象出现后,政府部门开始寻求经济手段治理,如提高车船税。在治疗拥堵和空气污染方面,一味要求民众付出的做法遭到反对,新华社就此连续发文,认为税务部门不应把私家车当成“唐僧肉”。通过出售汽车牌照的方式抑制汽车增量也不公平,因为富有的人群早已购买汽车,增量的消费显然是刚步入社会或收入低的弱势人群,他们更可能住在缺乏公交系统的郊区,提高他们的购车成本是非常不公平的。
北京的交通其实有其特别之处,而非仅是车多的结果,同为大都市的东京、纽约就不是“堵城”。北京市的城市功能规划是计划年代不可避免的产物,作为全国政治中心,包括中央各部门以及北京市行政部门密密麻麻的聚集于三环路内,城市功能高度集中。随着人口的不断膨胀,城市从中心放射状发展,因此,北京的交通压力主要来自其“向心交通”模式,三环内交通流量特别集中。据悉,北京公务用车70多万辆,主要集中在城区,占用了本就稀缺的道路资源,而且空驶率非常高。
因此,北京交通拥堵具有明显的“行政病”,市民倾向于将拥堵归咎于落后的城市道路规划与城市功能集中。如果只是通过限制市民购买汽车或提高汽车使用成本,对治堵实为杯水车薪。最根本的治堵措施是重新调整功能规划,但这似乎一时很难做到;其次就是推进公车改革,减少公车保有量,尤其是中央机关应该为全国公车改革作表率。
公车改革原本是想减少公车腐败与浪费,官方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公车数量为200多万辆,每年公车消费支出1500亿元-2000亿元。民间学者认为,全国公车数量约为300万至350万辆,每年消费支出约为3000亿元-4000亿元。公车腐败是个历史悠久且普遍存在的问题,如在一些购买环节,存在超编制、超标准配备或吃回扣现象;公车私用现象更严重;而在维修保养环节的腐败最厉害,公车用油、维修等方面也存在潜规则。
现在,数量众多的公车不仅浪费公帑,徒增纳税人负担,也是北京交通拥堵根源。提高汽车的使用成本来抑制汽车增量与使用率,对于公款消费的公车不起作用。北京“治堵”应该成为全国各个城市治堵树起模范,不能只打市民注意,首先要提高政府自身的城市管理能力,合理规划城市道路系统与区域功能,中央机关应该以身作则,率先进行公车改革,为北京治堵作出贡献,为全国公车改革作出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