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堵具体政策有望明天公布
记者调查
本报讯 明天,北京治堵具体政策有望公布。当天10点至11点,北京将召开“北京交通改善措施”新闻发布会。届时,市政府及市交通委等有关单位负责人将出席发布会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前晚,治堵新政(征求意见稿)意见征求情况结果公布,有关部门称,网上对《意见》总体赞成支持,表示反对的仅占5.8%。对于官方公布的统计数据,网友指“太笼统”,多项政策不明确。人民网投票结果则显示,55%的网友认为《意见》“不全面,治堵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据了解,因治堵政策中最受关注的“控车”具体措施未公布,社会上流传多种“限购”版本,但相关部门并未做出正面回应。
调查结果
官方数据显示“总体赞成”
为期一周的民意征集结束后,官方统计数据显示,网上共收到意见建议2929件,信函和传真425件。有关部门表示,网上对《意见》总体赞成支持,认为从多方面提出了疏堵综合措施,既注重治标,更制定了治本措施。
94.2%的网上留言、来信和传真提出建设性意见,涵盖交通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管理、服务和交通文明等多个方面。对《意见》表示反对的占5.8%,主要集中在抑制机动车快速增长、单双号限行、公车管理、征收拥堵费等方面。
对于停车费调整方案,共收到意见建议1022件,表示赞同和提出具体意见建议的占63%,表示反对的占37%。意见主要集中在停车收费标准、医院等部分区域停车价格、停车资源、停车执法等方面。
对于官方公布的统计数据,网友指其“太笼统”,“听不到反对的声音”,担忧公众的意见和建议最终在方案中究竟能有多少体现。
对此,市政府有关部门表示,对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将认真研究,积极采纳,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措施。
人民网55%网友反“拥堵费”
在官方征集意见的同时,人民网也同期就拥堵费、单双号限行等措施进行调查。截至今天零时,1512位网友参加投票,55%的网友认为《意见》“不全面,治堵还有很多工作要做”,13%的网友认为《意见》“非常全面,对治堵很有信心”。
在《意见》具体措施中,“改善自行车、步行交通系统和驻车换乘条件,倡导绿色环保出行”、“加快北京中心城轨道交通建设”、“"十二五"期间,行政机关公务车零增长”等三大措施最获网友认可,支持率分别高达91%、87%、88%。
但关于“北京市内择机收取交通拥堵费”,55%的网友持反对意见,仅39%的网友表示赞同。
官方调查和人民网调查数据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一些网友对数据准确性提出质疑。专家表示,市民对北京拥堵状况深有体会,必然会支持官方采取相关措施治堵,因此对总体治堵方案持赞成态度可以理解,而具体到单项措施时,由于各自立场不同,差异化就会凸显。
公众质疑
“限车”政策不明朗
《意见》中对公众最关心的“限车”问题,只是提到了“合理调控小客车总量增长速度,缓解机动车总量过快增长”。具体调控方式未详细说明。此前市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每年拟限制机动车数尚未最后确定,但肯定每年可以增车15万辆以上”,多位专家在解读政策时表示,“限车”将从车牌下手,北京每年增长20万辆左右机动车比较理性,而采取随机选择方式(如摇号)最为可行,符合“公正、公开、公平”和无偿原则。
政策的不明朗,给车市再添了一把火。尚未明确的“限车”措施引发恐慌性购车潮。
【专家观点】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夏学銮表示,治堵方案中关于限购政策的不明朗,使公众无法预测制度设计,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市民选择恐慌性购车,是无奈的表现。政府应早日公布细则,让政策“落地”,避免引发公众猜测和其他问题。
“限行”“拥堵费”含糊
《意见》中关于“限行”和“拥堵费”等两项较有争议的措施,只是提出“必要时”将对重点路段实施单双号限行,“择机”收取拥堵费。至于何谓“必要时”、何谓“择机”则没有详细说明。
【专家观点】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夏学銮表示,“限行”和“拥堵费”都不是治堵的根本之策,不仅操作上很难实现,而且还限制了车主的权利。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如果政府采取此措施,应当对缓解拥堵有一定效果,市民配合政策也符合快速出行需要。他认为,要解决交通拥堵问题,重在提高交通管理水平,而非简单增加道路供给,为机动车创造出行便利。
>>部分意见建议
购第二辆车加税
张锡杰:按照城市汽车可容量的研究成果,抓紧出台购车调控措施,如按照公平和减排原则,对购第二、第三辆车的户和人,征收加倍的车辆购置税和环境保护费,增加购车成本。
网友“普通北京人”:北京的交通拥堵原因很多,不能简单采取限制机动车增长来解决,这将严重影响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因为北京有很大的示范作用。
限行不应长期实行
吴晓灵:可以提高汽车购置成本、使用成本、存车成本以减少汽车消费的需求,同时加快公共交通的发展,方便居民出行,这是有效的措施,但绝不应长期对机动车进行目前的限行和再出台重点拥堵路段的高峰时段单双号限行的措施。
来源于北京市交通委网站
限购传言引爆车市购车者缴税凌晨排号
上周增3万辆机动车破纪录
治堵新政具体操作细则并未公布,市场上传言四起,不少市民对传言的反应是立即购车,车商也加价提车,为尽早缴税拿牌,许多人凌晨两三点就起来排队等候。
上周,本市机动车增长突破3万辆。市交管局昨天表示,这是本市连续第三次突破机动车周增长量。目前,本市机动车达476万辆。
限购传言“惹火”车市
袁佳(化名)在12月初考取了驾照,此前也看好了一款CRV,本来12月前有1万元的优惠,但月初至今走了多个4S店,都没有现车,要提车还须加价1万元到1.5万元。而且这已是普遍现象,很多车型不加钱提不到车。随着治堵新政传言的甚嚣尘上,袁佳最终加价1万元,提到一辆车。
“没办法,现在来一辆走一辆,加价是所有销售店的统一行为。”一名销售商说,“都是传言惹的祸。”
随后的事更麻烦,袁佳在亚运村车市买的车,当时准备在这里的一站式办公区域缴税和上牌照,但第二天上午9点赶到时,连下午的号都没了。工作人员称,这种情况持续一周多了。袁佳只能花钱买了个号,才在下午两点多交了钱,随后她又赶往马池口附近的北京市车辆管理所京北分所处上牌,她拿到的是400多号,前面还有百余人没有办理,绝大部分都是给新车上牌的。
袁佳的遭遇并非个例,绝大部分购车人都遇到了同样的烦恼。
业务部门凌晨排长龙
昨天上午,在亚运村车市车辆检测场,百余辆新车正排队等候检测。引导员说,平常一天来检测的汽车大约二三百辆,最近激增到每天500辆左右。等待检车的乔女士说,自己听说明年外地人不能上北京牌照,才急匆匆地掏钱买车。
“知道现在抢车人多,但没想到这么多。”王先生凌晨两点就来排队缴税,在服务大厅门外排了一整夜,凌晨两点到5点之间,就有300人在大厅外排队。早上8点多放号,不到9点就发光了。
在北京市车辆管理所京北分所处,“十选一”选号机被围得水泄不通。工作人员说,这几天一直加班加点,其他一些分所甚至有加班到深夜的,没办法,上牌的车主太多了。
上周日均增4000辆车
3万辆,这是上周本市机动车增长突破的关口,相当于日增4000多辆车。市交管局昨天透露,这是前三季度本市日均机动车增长量的2倍多,是去年周增长量的3倍。而且这一增长量是在之前两周分别创纪录的基础上,再一次创下新纪录。
目前本市市区内道路交通流量已呈现超饱和状态,每逢周末晚高峰路面吃紧不堪重负。接踵而来的假日期间,随着市民出行增加,路面压力会进一步增大。
2011年北京市新车放牌将为24万张,每月放牌2万张。其中私人购车每月摇号一次,摇中车牌一年有效,车牌不能进行交易。
企业每两月摇号一次,企业购车号牌占当月发放数10%。
外地客户购车需提供在京5年以上纳税证明才有资格参加摇号。
二手车销售,原车主留用旧车牌,一年内不购车,原车牌作废。购买旧车者需先摇号取得车牌方能购买。
2010年12月23日至31日,暂停车辆上牌,以防恐慌性购车潮。
2010年12月24日各经销商可以在北京市商委指定的相应地点备案订单,已备案车辆不受限牌影响。
网传版方案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邓杭钱卫华肖岳实习记者徐冉
征询治堵意见不能虚晃一枪
本报特约评论员乔子鲲
新闻稿中都会把最有价值的、有开创性的意见建议列出几个来,以此表明公开征求意见没有白辛苦,揽到的都是珍珠。却为何把这些带有常识性的意见举例一番?是有价值的意见被藏着掖着,还是公开征求意见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实效?
北京治堵方案公开征求意见轰轰烈烈,尽管为期一周被指时间太短,但征得什么样的意见仍令公众颇为关切。然而,从北京有关部门提供给有关媒体的新闻稿中,人们读出的更多是虚晃一枪,失望和遗憾在所难免。
尽管有关方面进行了一点定量分析,但关键处仍然遵循了治堵方案一笔带过、语焉不详的风格。
公开征求意见的实质是什么?是征求具体的意见建议,以对方案进行补充完善使其变得更加科学更有操作性,而不是要进行全社会的投票表决,以决定通过还是废止。因此,分析意见建议的“赞同”、“反对”的比例是一种逻辑混乱,也无实质性意义。公众期待的是,各方意见集中在哪几个方面?哪一个方面的具体建议有多少人提出?是否具有代表性?有没有可行性?这样有助于社会公众参与讨论,以进一步集中全社会的智慧。
报道称,94.2%提出建设性意见,反对的占5.8%。难道反对的意见就不具有建设性吗?反对抑制机动车快速增长、单双号限行、公车管理、征收拥堵费就会妨碍交通拥堵吗?换言之,方案中提出的这些举措就一定是治堵的妙招吗?更重要的是,当社会公众反对的点比较集中时,有关方面最应当思考为什么,这些举措是否缺乏科学性?无助于治堵?事实上,挽救一个错误的行动,其价值决不逊于提出一个正确的策略。因而一切有助于真正缓解拥堵的意见,都应当是建设性的意见。
那么,公开征求到的意见真容如何?各界纷欲睹之为快。新闻稿中列举了几则“积极建议”:
“作为市民,近年来政府为城市道路改建所做的努力,我们真切地感觉到了。道路之宽、之长也是有目共睹的。但为何出行反倒这样难?最根本的还是北京的承载能力问题,城市发展的规划问题,人口的控制问题,总之是一个综合问题。”这是常识性问题,解决办法呢?没有。
“加大路网建设,尽快解决"断头路""死路",学习香港路网的建设。”这个倒有解决办法,却又是常识,方案中也已提出这么干了。既是建议,就不必把已经想干的事再来复述一番。
新闻稿中都会把最有价值的、有开创性的意见建议列出几个来,以此表明公开征求意见没有白辛苦,揽到的都是珍珠。却为何把这些带有常识性的意见举例一番?是有价值的意见被藏着掖着,还是公开征求意见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实效?
公开征求意见虽已成为一些重大公共决策的必要环节,但如何征求有价值的意见,建立什么样的制度和程序确保意见的有价值、有建设性,基本还处于一种无意识的自发状态,还亟待有关方面去破题。否则,公众最后连提意见的兴趣也会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