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合资项目是行业发展机会性因素带来的
程远:这些年来,东风在国内外重组、合作、合资的力度都比较大,这对东风发展规模很有好处,对自主品牌有何影响?
朱福寿:比较而言,东风的合作伙伴可能多一些,行业内部有很多声音,包括竞争对手指责我们,说东风只知道合资,不愿意搞自主。我认为,东风之所以呈现这样一种状态,是不同历史阶段发展的不同状况决定的,也是基于东风存在的实际问题和我们对整个汽车业发展的判断。
程远:为什么这么说?
朱福寿:回顾一下东风汽车的发展历史: 2000年,整个东风汽车销量只有22万辆,2001年是26万辆,2002年是39万辆,然后逐步增长到46万辆、52万辆、73万辆。2000年以前,东风只有一个合资企业,神龙公司,发展还比较困难,商用车、乘用车都没有发展优势,整个东风利润加起来也就十多亿元,而仅十堰,十多万员工,5万多离退休人员,每年生产十多万辆卡车,没有钱发工资,几乎维持不下去。这样的状况,从1994年一直持续到2006年。另外,十堰比较封闭,国有企业发展的老思路还比较重。
程远:所以你们要“走出十堰”?
朱福寿:我们分析认为,加入WTO以后,乘用车一定有一个发展期,但是,东风只拥有卡车制造经验和技术资源,没有资金,没有乘用车的经验和技能,仅仅一个神龙公司还做得不好,根本不具备快速发展乘用车的条件。
程远:“债转股”和东风上市不是给你们带来了机遇?
朱福寿:1999年债转股,是江泽民总书记到东风来了给的支持政策之一,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也没有钱发展轿车。我们一方面要保持企业的稳定,另一方面还要拿出资金,保证我们引以自豪的商用车继续升级转型。
程远:东风要绝处逢生。
朱福寿:东风要盈利,要生存,卡车发展要资金,乘用车有很大的发展机会,正是基于这样多种复杂的因素,怎么把企业搞活,是我们当时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方面,内部从体制改革入手,激活内部机制;另一方面,外部合作,把现有存量盘活,不管说是低效资产,甚至是无效资产。在没有现金的情况下,走上了与日产合资的道路。
程远:由收购风神发展成与日产全面合资,你们是“撞”上大运了。
朱福寿:2003年与日产合资开始的想法是“小合资”,即只做乘用车,但报到国务院及有关部门,领导定下搞“大合资”,所谓80多亿元,是把所有的资产算进去,实际东风一分现金也没有掏,借助资产引进了日产80亿进来。
朱福寿:更加深入合作的背后都有故事。与本田合资利用的是万通,当时它已经做不下去了,东风花一块钱买过来,与本田展开合资。通过万通这样一个存量资产,带来了本田项目,这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只不过被我们抓住了。与本田的合资,由于某些客观因素,没有让东风进入整车。其他合资项目大多是因为他们上不了“户口”,需要“借东风”,东风派人员进去,对他们影响也是很大的。神龙公司则是采取“提升合作层次”的模式,增加注册资本,扩大合作范围,实施双品牌战略。
|
E电园纯电皮卡是啥妖孽
E电园试北汽纯电EU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