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表〗SARS杀不死中国汽车的高速发展
一场SARS,对旅游、酒店、交通运输、会展、娱乐、餐饮、零售等服务行业带来了严重打击。外商投资锐减,农产品、食品、服装出口受到严重影响。
2003年春天,电力危机开始浮出水面,其范围先后涉及全国约2/3的省份。入秋之后,柴油供应又显紧张。从珠三角到长三角。值得关注的是,在经济不景的预期之下,车市新车的上市热潮却方兴未艾。
3月,第十万辆奇瑞轿车下线,二期工程建设完成,总产能达35-40万辆。
4月,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因“非典”而提前谢幕。
6月,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宣布成立。
2003年6月16日,东风汽车有限公司乘用车公司成立,阳光轿车上市 |
7月,东风本田汽车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2亿美元,中日双方各占50%股权。
10月,国产宝马325i轿车低调上市,
11月,广州国际汽车展览会隆重开幕,结束了中国南部地区没有大型国际车展的历史。
〖本纪〗降价血战:最原始最激烈的竞争
“我这车刚买了不到一周,就降了2万多,气死我了,我要找他们赔钱去!”笔者清楚地记得,2003年汽车市场价格战打得惊天动地时,买了新车马上跌价的不是少数,就如买了股票第二天就跌停一样让人捶胸。已经不止一个朋友对笔者这样申诉。
其实从2002年底开始,每一个月甚至每一周,都有车型降价。汽车媒体中似乎除了降价就没有别的新闻,成了“只有不降价才是新闻”。但这仍然抵挡不了消费者一次又一次地扑向随时都在降价的新车。消费者就象被饿了几十年一样,已经顾不上面包的价格和质量了。较好的市场环境必须导致简单原始的营销手段。中国汽车刚刚爆发,形势一片大好,企业从来也没有也不需要在营销上真正下功夫。当竞争加剧时,只能通过简单的降价来实现。
东风、日产在北京签署全面合作协议(2003) |
2003年还有一个标志性事件。6月9日,东风汽车与日产汽车共同组建的合资企业———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宣布成立。元这次合资涉及金额高达167亿是迄今为止中国汽车行业最大中外合资项目。而东风日产合资案最引人注目的不只是20亿美元数额本身,通过合资不仅清理了东风过去40年的历史包袱轻装上阵。在更深层面上,东风日产合资代表着国家对汽车产业保护壁垒的降低。“它将改变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游戏规则。”对于东风日产合资案,2003年当期《财经时报》上某美国知名汽车机构如是评价。
这一年,汽车高管职位频频变动,成为汽车界的瞩目话题。一方面是汽车厂家高薪纳贤;另一方面又是“高管”“走马灯”式的新面孔。孙敏退休,孙勇离职,周勇江、展万金职位变动……2003年中国汽车用人方面显得很浮躁,但事实上人才变动只是表面乱象,深层次却是汽车市场竞争激烈和汽车业发展太快而导致专业人才缺乏的本质。
由于汽车业发展如火如荼,且利润惊人,引起了资本的垂涎,纷纷想到汽车业掘金,尤其是家电行业资本看好汽车业。4月,新飞率先宣布,要打造中国冷藏保温车第一品牌;8月,美的在昆明开办“云南美的汽车工业城”,同时投资17亿元收购濒临倒闭的湖南三湘客车;10月,奥克斯宣布斥资5000万元,收购沈阳双马汽车公司95%的股权,并称其新品越野车于11月下线;12月,又有格林柯尔宣布收购亚星客车……最后,这些“行外者”无一消失在消失在滚滚的汽车历史车轮之下了。甚至还引发了奥克斯车主集体退车,上诉法庭这样极端的事例,奥克斯汽车最终宣布正式退出汽车业。事实证明,汽车行业并不是那么好啃的肉骨头,特别是后来者,想想李书福,就知道并不那么容易。
2003年,汽车产销量以净增百万的速度双双突破400万辆,中国一举成为世界第四大汽车生产国和第三大汽车消费国。
〖平准书〗汽车产业政策难以分娩
2001年1月1日起开征车辆购置税,是由1985年开征的车辆购置附加费转化而来。在1985年,为了限制公车消费,交通部经国务院批准,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强制征收政府性基金,用于国家公路建设。2001年,为规范征收,车辆购置附加费改为购置税,由国家税务总局征收,但仍然交给交通部,用于公路建设。2001年,购置税的征收总额达到255亿元。
我国强制性产品认证(简称3C认证)的强制实施从2003年8月1日开始。未获3C认证的车辆产品,不得出厂销售、进口和使用。3C认证是汽车企业参与国内外竞争的“敲门砖”和通行证。推行3C认证工作可以起到大浪淘沙作用,培育和支持优势品牌,提高其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可是在执行过程中,却引发了中国汽车行业多头管理的混乱局面,认证机构、检测机构乱收费、不规范运作,也让企业敢怒不敢言。
2003年,汽车产业政策征求意见稿出台,引起各方关注。意见稿对依赖散件组装方式生产汽车进行了限制;鼓励现有汽车企业现地或异地增加产量品种,或兼并、联合其他企业扩大生产能力,原则上不再批准上述范围外新建;要求在中国销售的国产汽车,50%以上要有自主知识产权,所有生产企业将要以品牌销售形式实现自产汽车的销售服务等。
〖列国〗广州本田:合资典范 灿若晨星
在中国的汽车合资企业中,广州本田绝对是一个典范。其在中国汽车史上开创了很多先河,利润也高得令同行嫉妒。
广州本田成立 |
在发展模式上,广州本田走出了一条“以市场为导向、少投入、快产出、滚动发展”的道路,经过年产3万辆、6万辆、12万辆、24万辆,随着广州本田增城工厂于2006年9月19日正式落成投产,使广州本田的年产量能扩大到36万辆。
在销售网络上,广州本田第一个发展4S店,从而引致了所有汽车厂家跟风,也使4S店形成了中国汽车市场最为主流的销售模式,在世界汽车市场中独树一帜。
在引进车型方面,广州本田从来都是引进全球同步上市的车型,体验了对中国市场的重视,也体现对中国消费者的重视,从而“迫使”其它厂家在后来也及时引进了最新车型,促进了中国市场的飞速发展。
在销售策略上,广州本田几度成为定价先锋。特别是在第七代雅阁上市时,定价比上一代车型剧降4万元,拉低了中高级车型的整体价格,直接奠定了中高级车型标杆的领导者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