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建约:上南合作牵扯的利益面非常关,整个合作之后也造成了汽车行业最大的合作,结果还是两个企业之间的合作,两个企业的合作我们必然要问一个问题,这个合作对他们之间的利弊如何,就是说如何发挥他们的协同效应,还有哪些方面不利于他们以后的发展?
赵英:我对这个发表一些中性的看法,首先这个合并是一个好事,但是我对新成立企业的前途不做任何推测,我客观的说一下。
另外,我认为有一个什么问题,合并的新企业无疑是上汽主导,上汽在商用车发展方面,我认为是没有多大经验的。南汽商用车方面有基础,在80年代是第四,很厉害。但是从后来看,南汽没有成功的面,所以从制度面,反的方面、硬方面来说我的看法用任重道远这个中性词来形容。
梅新育:我想它的利弊,首先从有利的方面看,还是说在购买通用的基础材料、在资金的启动运营等等方面,在研发人员统一的重新组织安排等等这些方面,是有着协同和集约效应的,这对双方都有利。而且通过在整个两个企业合并之后重新布局车型的分布,由此提升的效率和节约的成本,也是双方原来这两个企业所需求的。
但是我想从这两家企业现在的情况看,这种协同的效应在合并初期是不可能充分发挥出来的。为什么不可能充分发挥出来呢?因为目前这两个企业主要的车型都是引进的车型,什么叫做引进的车型呢?引进的车型就是说上面一个零部件的图纸都是不能够改的。开始的时候我讲了,我本科学的是工科,同学们大部分都是在汽车行业的企业就业,后来又许多同学跳了槽,到别的企业。我有一个同学在格兰士工作,还有一个同学说另外一个同学,一度在通用发动机工作,说起来这两个同学他们所干的产品,两个人都是技术部门的负责人,这两个同学搞的产品复杂技术含量程度是相差非常远的,你不可能认为格兰士的微波炉和通用发动机技术含量差的很远,但是格兰士的这位同学就能够自豪地说,我认为做通用发动机的那位同学,他的工作极其没有意思。为什么?他干的东西,在图纸上面一个都不用改,够是鬼佬设计好的,但是在格兰士这里都是我自己设计。所以由于目前上汽和南汽都是引进的车型,所有的零部件都不能够自己去改,这样就导致合并之后潜在的协同效应不能够充分发挥的,因为如果是开发自主车型的话,在开发的时候就会主义在多个车型之间相当数量的东西都是通用的,但是都是引进车型能通用吗?不能。所以要充分发挥潜在的协同效应,一定要走自主开发道路,走这条道路才能达到优势,才能把潜力充分发挥出来。
赵英:他说的这种合并以后面临的技术障碍和形成规模经济集约这方面的障碍,是我们现在共通的,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每个大集团都是两家到三家以上的合资企业,不同的产品系列。一汽本身德国和天津这一摊不能进行集约化生产,天津这个是日本系列,从技术标准角度。就是说可能在研发资本上可能能够整合,但是在零部件体系上很难,你合并以后仍然是两个体系,菲亚特那套是菲亚特的,通用是通用的,这是我们汽车工业经过这么一条道路走到这儿,而且在今后中长期的过程中一个痛苦的障碍。
林雷:因为上汽和南汽他们的有时会各有不同的方向,刚刚也提到了这个问题,比如说在上汽体制下,应该讲上汽在综合体系上应该是相对比较完善的产品系列,但是在南汽体系讲,南汽一直是有自身的优势。上汽应该有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卡车,一个是上汽的客车。在上汽体系上应该有两个方向,在卡车方面来讲,中重型卡车的系列,主要是上汽依维柯红岩,在中大型客车方面有一个,南汽在卡车方面应该是轻型,跃进,跃进今年预计产销量应该是4万2千多台,产能应该是8万台左右,南汽是以轻型卡车为产品。客车方面来讲,南汽这方面应该是轻客,主要是南京依维柯这个级别,包括都灵V系列、威尼斯之旅系列等等,以轻型为主,这样客车系列就比较完整了。这方面他们在这个领域、在商用车的协同效应就应该能慢慢的发挥出来,应该讲也使合并以后的集团在产品系列上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系列,从重车到卡车到客车。不同的从产品角度看效应应该是慢慢发挥出来的,因为我们最终想打造在全球大的集团。我觉得随后可以在这个平台上,比如发动机平台,像这个方向就可以去做,也可以先从一个平台开始慢慢到其他平台上去,这是协同效应变化的基础。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