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汽车-搜狐网站
汽车频道 > 汽车新闻 > 自主企业新闻

第四部分从进军法兰克福到“广告门事件”

  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终归有“登峰造极”的那一天!

  晓 阳

  早春二月,“两会”前夕,来自浙江的著名企业家李书福,怀着“让吉利汽车走遍全世界”的信念,参加全国自主创新巡回报告团,奔赴辽宁广东湖南四川陕西福建等地,讲述吉利自主研制中国汽车的故事,展现了中国一代汽车人矢志自立于世界的铮铮风骨——

  “吉利要让中国汽车走遍全世界,而不是让全世界的汽车跑遍全中国!”

  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的话音刚刚落下,会场上登时掌声如雷。

引起强烈共鸣的听众,用持久的掌声,表达着对中国汽车界这位自主创新先行者的敬重。

  这是2006年2月19日上午出现在沈阳辽宁人民会堂的一幕情景。

  在此后的10天里,这一情景在广东、湖南、四川、陕西、福建等地不断重复上演。一批又一批的省市机关干部、科研院所代表、企业界人士受到感染,受到启发。在长沙,湖南省政府的一位领导赞扬吉利“在短短几年中创造出中国本土汽车研发的数个第一,非常了不起”。在西安,一家集团的总经理助理告诉记者:“吉利的报告对我们很有启发,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自主创新对于企业发展的意义。”一时间,“自主创新”、“李书福”、“吉利汽车”成了各地传媒争相传播的热点名词。

  这一年的早春,因为报告团的巡回报告,“自主创新”更加深入人心;因为李书福的演讲,更多国人知道了“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知道了发生在浙江台州的“吉利故事”……

  自主创新:吉利的企业灵魂

  报告会上,李书福这样描述当年的起步:“我们是土生土长的民营企业,过去也没涉足汽车行业,初始资金有限,从进入汽车工业的第一天起,就注定了我们必须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注定我们要将自主创新作为企业的灵魂。”

  李书福用“注定”一词勾画出了中国民族汽车企业自强图存的发展轨迹,也勾画出了中国自主品牌轿车艰难出世的悲壮色彩。

  1997年,时值中国汽车界合资浪潮汹涌澎湃,国际主要的汽车厂商几乎都已进入中国。在这样“不合时宜”的气候条件下,李书福开始了他的造车之旅。

  困难不言而喻:缺少人才,缺少资金,缺少技术,缺少设备,没有“准生证”……可以说,除了造汽车的一腔热情,几乎什么也没有!而更令吉利人难堪的是,李书福要“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的意愿,一直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嘲笑、挖苦、讽刺、排斥、打击和诋毁。

  李书福回忆说,民营企业造轿车,媒体不信,银行不信,行业不认可,就连汽车零部件公司都不愿意卖给我们零部件。而当时汽车界的现实背景是,国家和地方的投资、财税、消费、政府采购等几乎所有的政策都无条件地向合资模式倾斜,内资企业要长期承受高出合资企业近一倍的税赋负担。

  在这种几乎是“十面埋伏”的氛围下,吉利的发展除了依靠自己的力量别无他途:缺少技术,自己摸索加上四处求教;资金不足,发扬“花小钱办大事、不花钱也办事”的艰苦奋斗作风;没有人才,自办汽车院校培育自有人才;没有“准生证”,千方百计借壳造车;人们断言吉利造车“无异于自杀”,李书福愤然回以“那就给我们一次自杀的机会吧”……恶劣的环境,逼迫着吉利走向自力更生,但也终于锻就了吉利自主创新的企业灵魂。

  多年以后,李书福在阐述如何振兴中国汽车工业时直言:自主创新是被逼出来的!一个“逼”字,准确而形象地描画出了中国民族汽车振兴之路的崎岖和坎坷。

  然而,李书福认定,只要具有自强不息的精神,认准一个目标,困难总是能克服的。而以后事情的发展也正如他所料。凭借着自强不息的精神,通过自主创新,吉利硬是“挤”进了已经成为合资企业“乐园”的中国汽车丛林,并且逐渐站稳了脚跟:

  ——从1998年第一辆吉利车下线到今天,累计已经超过43万台吉利汽车奔跑在全国各地、世界各国。成千上万的中国普通家庭实现了拥有汽车的梦想。

  ——短短几年间,吉利已经研发并投产7款不同的车型;近期还将投产6款新车型,一代又一代的新车型也正在研发当中;吉利汽车的产品链正在从经济型轿车向中高级轿车延伸。

  ——吉利汽车的开发手段,正在迅速向世界先进水平靠拢。目前,吉利彻底告别了用传统的图版、铅笔、直尺来设计开发的落后方式,实现了现代化的全数模开发。

  ——吉利自主研发并投入生产的自动变速箱颠覆了国外权威“中国人造不出自动变速箱”的预言,自主研发并投入生产的电子助力转向器结束了纯靠国外进口的局面,自主研发并投入生产的4G18发动机跻身世界最先进的自然进气汽油发动机行列。

  2005年10月,中国汽车界一批顶级专家权威,用以下不容置疑的词语宣告:吉利相继开发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三缸五速变速箱、VVT智能可变配气正时系统以及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等核心部件,实现了几代汽车人的梦想,创造了中国汽车工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业绩!

  面对辉煌,李书福感慨万千:“自主创新虽然很艰难,但这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唯一成功通道。我们吉利人认为,只有自主创新才能让吉利汽车走遍全世界,只有自主创新才能形成顽强的企业生命力!”

  招贤育才:创新的另类理解

  李书福的一个观点,一路上吸引了许多听众的注意:“汽车是人才密集型产品,我们要把中国的人口优势变成人才优势,并且能够为吉利汽车工业的发展提供支持,这是我们的一项重要战略。”

  用来叙述的语言平淡无奇,然而李书福举出的例子却大有振聋发聩之功。

  吉利为何能够在短时期取得如此快速的发展?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吸收了大批汽车领域的专业技术英才。这些人才中有来自一汽、二汽、上汽的厂长、高级工程师、经理、技术人员,也有来自国家汽车研究机构的老专家、老技术人员,还有来自国外的汽车制造专家。目前担任吉利执行董事、副总裁兼研究院副院长之职的沈奉燮,就曾任韩国大宇国际集团公司的副总裁。这批优秀人才加盟吉利,进入决策层、技术管理层、生产制造等各个领域,改变着吉利的面貌,实现了吉利“化蛹为蝶”的蜕变。

  为什么吉利能够把众多的专家吸引到“吉利自主造车”的事业中来?关键在于吉利为他们提供了证明自身价值的机会。对于这些专家,李书福敢于给他们充分的空间,敢于投入巨额的资金和巨大的人力。这就使得这些在合资企业郁郁不得志的专家如鱼得水,所积压的潜能得到了极大的发挥。沈奉燮解释他加入吉利的理由,就是“吉利的最高管理层对自己的事业有着很大的抱负”。

  除了招贤纳士,李书福令业内人士刮目相看的另一绝招,则是“育才”。早在进入汽车领域之初,李书福就力排众议,开始自己培养汽车专业人才,先后创办了吉利技师学院、吉利汽车工业学校、北京吉利大学、海南三亚学院等院校。从去年开始,吉利又开始实施一项新的育才计划——吉利未来人才培育工程。吉利将对学习成绩好,创业心强,不怕苦,愿奉献,家庭贫寒上不起大学的学生出钱培养,为吉利的未来培育骨干人才。

  实践与发展,证明了李书福的决策十分正确。近10年来,这些院校为吉利汽车工业的发展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据统计,吉利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60%是吉利自己学校的毕业生,吉利汽车研究院300多人的队伍中,来自吉利各院校的技术人员就占到了四分之一。

  面对未来,李书福更是成竹在胸:“根据吉利汽车年产销量200万辆的规划,共需要员工近20万人。因此,我们计划把吉利在校学生增至10万人,平均每年毕业2至3万人,每年进入吉利工作1至2万人。再经过10年的发展,一个年产销200万辆汽车的吉利集团公司就有了基本的人才保证。”

  不能不承认李书福的人才战略是一种创新!

  打败外国车:浪漫的精神追求

  李书福在湖南长沙畅谈自主造车理想时表示:“依靠自主创新打败外国车是我的一个浪漫的精神追求!”他这一毫不掩饰的民族情怀和率真表白,令现场无数听众和记者不禁为之动容。

  其实,“打败外国车”的另一个委婉说法,李书福已坚持了多年,那就是悬挂在吉利所有生产基地、研究院所、大专院校和销售商店的那句著名口号:让吉利汽车走遍全世界。

  汽车界的所有人士都明白,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是必须掌握轿车核心零部件的研发技术。掌握了这一技术,你才有可能造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主品牌;掌握不了,一切都等于零。所以,李书福从一开始就把攻克轿车核心零部件技术放在了首当其冲的位置,并且毫不吝啬地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李书福终于获得了成功,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北京科博会上那台让国内外许多人为之惊叹的自动变速箱。

  自动变速箱一直是中国汽车人心中的痛!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国家就开始了自动变速箱的研究,并且由一汽在红旗项目上设计出了第一款三挡自动变速箱。但由于种种原因,这款设计仅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未能实际投产。2000年,国家在自动变速箱的研究上又专门立项,从国债计划中安排款项支持上汽和天汽进行研发。两个项目耗时两年多,参加研发的中高级工程师多达200多人,花费经费达8亿多元,然而,两项研究都无疾而终。

  于是,国外某汽车权威人士据此断言:中国人造不出自动变速箱!

  对此,国内所有具有研发实力的汽车企业噤若寒蝉。

  沉寂中李书福毅然决然站出来,将研发自动变动箱的使命揽到了自己的肩上。那是2002年。

  回顾那段历史,李书福说:“吉利不信这个邪,为了打破这种被动局面,我们决定上马自动变速箱研发项目。经过多方调研,我们发现,以往失败的主要原因还是对自主创新的态度不够坚决,方向不够明确,太急于求成。”

  2002年,李书福找到了曾担任国家自动变速箱电子电器课题组组长的徐滨宽,力邀其加盟吉利,重新启动已经停止的自动变速箱项目的研究。经过李书福的“三顾茅庐”,徐滨宽半信半疑来到吉利。李书福如获至宝,对徐滨宽充分授权,迅速组织起了变速箱公司。

  当年10月,吉利自动变速箱项目上马。由于一切都是从零开始,期间的艰难可想而知。没有任何数据可以参考,所有涉及自动变速箱的参数,计算机程序的编写,各种数据的采集,只能由徐滨宽们经过大量的实验来获得,甚至所有的检测设备也都由吉利的工程师自己研制。除了这些方面的困难,更让吉利人“痛苦”的是国外对中国的技术封锁。无论是系统设计、关键参数、相关生产设备和零部件,外国同行都控制得非常严格,甚至连去日本验收设备,日本驻华大使馆都不给签证。

  吉利人意识到:这就是“竞争”!

  在外国公司的严密封锁面前,人们的民族情感被空前地激发出来,化做了克服困难的强大动力。自动变速箱核心技术的神秘面纱被吉利人一一揭起,中国汽车工业史上的一个奇迹就此诞生:从自动变速箱的研发到搭载上车,吉利人只花了一年多;进入产业化并打通整个产业链环节,也只花了一年多时间。

  2005年5月20日,吉利自动变速箱项目顺利通过了地方科技局的认可。跨国公司在这一项目上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的“封条”,终于被吉利人撕了下来,轻蔑地弃之于地!

  成功使吉利人赶超世界轿车先进技术的信心倍增。据了解,目前吉利的自动变速箱技术与世界同行差距已经缩短到2至3年。李书福表示,凭藉自主创新,吉利将会迅速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他满怀豪情地提出:“历史上的中国技术,本来就是领导世界技术的先锋,今天的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梦想领导世界汽车工业的前沿技术呢?”

  走遍世界:崇高的责任和使命

  李书福在演讲中反复阐明吉利汽车的宗旨:“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让吉利汽车走遍全世界,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而每当这时,听众总是报以热烈的掌声。

  这发自听众内心的掌声,是人们对吉利人的这一宗旨的肯定。

  曾经有人用这样的眼光看待吉利:“什么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这只不过是商人的促销秀而已!”因此,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没人认真看待李书福的这一宣言。

  然而,正是因为吉利的出现,国内汽车市场被高不可攀的价格长期冰封的状况,终于开始松动。1998年,当吉利汽车以3至5万元的价格,昂首闯进戒律森严的汽车市场之后,原有的价格秩序顷刻土崩瓦解。各路汽车纷纷放下架子,极不情愿地低下了“高贵”的头。经济型轿车4至5万元即可开走,中级车也降尊纡贵,跌到了八九万元的价位上。而在此之前,中国最便宜的汽车都在8万元以上,最普通的中级车也不下18万元。吉利的进入,还原了轿车只是普通代步工具这一本来面目,让轿车进入普通百姓的家庭终于成为现实。

  今天,不管是谁,都已经无法否认吉利的这一历史贡献。

  为什么吉利能够将高得离谱的汽车价格拉下马?奥秘就在于:

  一是吉利一直坚持自主研发。吉利虽然没有同世界上的任何汽车公司合资。但是,吉利已经同世界上几十家汽车技术及相关专业公司进行技术合作。这种合作吉利拥有100%的话语权,不须看别人的脸色行事。

  二是零部件全面国产化。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纺织、五金、机械、模具、塑料、橡胶、电子电器、石油化工、计算机工程、信息技术等行业都已经得到了较好的发展。零部件的国产化,使得吉利汽车能够凭借低成本进入竞争。这也就是为什么吉利有信心“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让吉利汽车走遍全世界”的基本道理所在。

  2005年9月,李书福带着5款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新车,参加德国第六十一届国际车展,让鲜艳的五星红旗第一次飘扬在法兰克福的上空。2000多名新闻记者络绎不绝来到吉利展厅,中国的牡丹花、中国的京剧表演、穿着唐装的吉利工作人员,给世界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100多个国家的500多家经销商与吉利业务人员进行了洽谈,意向订货超过了10万辆。

  2006年1月,吉利再一次受到国际顶级车展组委会的主动邀请,代表中国汽车企业参加北美国际车展,并获得了底特律车展特别奖——银钻奖。波多黎各参议院议长与吉利签署了吉利汽车在波多黎各销售的协议,美国密歇根州州长向李书福发出了到该州建厂的邀请。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台在现场直播时说:“电视机前的观众们,这辆汽车来自中国,没有天窗、地毯,也不豪华。无论你们喜欢还是不喜欢,无论你们同意还是不同意,这就是汽车的未来!”

  李书福说:“我们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告诉世界汽车同行以及全世界的汽车用户一个概念:世界汽车工业版图必须增加中国汽车!”

  毫无疑问,李书福的这一目的已经达到。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雅南)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李书福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