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品牌空间足够大 要勇敢走出去
付于武 |
【主持人】:对于自主品牌好像最近也有两派的观点,一派是觉得今年是一个特别好的年份,另外一派可能会觉得自主品牌一个发展好的时机已经过了,三位是什么样的观点呢?
【付于武】:自主品牌,通用一个老总跟我讲过怎么看自主品牌,要不要国家战略。他谈说,体量还很小的时候,没达到五百万辆,一二百万辆的时候对中国站在一个朋友角度来说(搞自主创新)不太适合,当你体量相当大,整个产业也有相当规模的时候,他说我作为一个美国人搞汽车的,我都建议你们应该在创新中发展。
到今天谈创新我觉得到了这个时机,我作为一个汽车人我切实感受到,这几年我们的发展趋势,就是我们自主创新的速度明显下来了,大家对东风跟日产的合作前面有非议,那天我看了东风的自主发展之路,他的自主品牌很强烈,这不是作秀,实实在在的。他从东风日产到东风本田,到雪铁龙,抽了相当大的团队,这就是说在合资合作中他享受了技术的益处,有了相当的技术积累他回来为自主品牌服务,这个我觉得是有利的,所以2009年我们应该相信我们的企业在自主创新上的创造力。事实从一二月份的表现看,从我获取的信息,我们自主品牌就多数来看,包括轿车,也包括像长城这样的SUV是很好的,决不是一竞争我们就完蛋,我问李书福,李书福就说,因为我们就是这么出来的,谁也不支持我们就出来了,危机只能使我们更强大,所以我很赞赏这些企业。
【王小广】:这个机会我觉得真是不能说什么时机就错过了,因为汽车行业我觉得真是开个头,这一轮增长我认为是开个头,尽管达到一千万辆,但是我认为仅仅是开一个头,中国达到成熟水平以后我们汽车的容量足够你自主创新的成长。所以我原来讲一个概念,原来讲6+X,我讲这个X可以加到中国来,就是讲6+3+9,这个3、4有可能最后变成了9、变成了10,因为世界需要10个最多的汽车工业,中国有份。有人讲中国的汽车工业就应该是融入国际的产业链,就是跟他们品牌,就是给你做个下手,或者生产低档的。我讲完全可以跻身为现在的“六大”,所以这个空间足够大,什么都不晚,未来十年内,从开始不晚,十年内我认为都是很大机会,但是十年以后就不行了,没有这个确实耽误了。所以原来讲什么耽误了,我觉得这个说法因为他没有考虑这个市场的潜力,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这次全球危机确实是有机会,因为美国汽车行业是夕阳行业,某种程度讲有夕阳性的,但是我们的市场,中国最大的优势在于市场,所以我觉得可以利用我们的一些政策,包括体制上的创新,主要是解决刚才说的观点,解决一些障碍,一些造成不是竞争的这些障碍,让他们自己竞争,包括也不能太优惠了,外资和内资也要同等看待,特别是民营的资本进入。原来我的观点在03年的时候就说,汽车行业重复建设是必须的,因为只有让他们都放开,就是每个地方实际上都可以做,但是不要政府去做,要企业去做,所有的人都做,他能生存他就是成功者,他不生存他就被淘汰了,这个前提是有风险的,关键是要解决一些制度性的障碍,我们一些保护,所以这个机会可以利用。
【赵英】:我觉得讲时机这些东西,讲天时、地利、人和,现在从客观环境来说,我们刚才讲了,中国仍然是世界上发展最迅速的,远未饱和的市场,所以你说现在错过了最好的发展时期,从客观上不成立。再有一个,什么时候也在企业家个人努力,我举个例子,日本的本田,本田在什么情况下?丰田、日产都到什么时候了羽翼丰满了时候,不让他干,他干摩托去,最后到现在他技术比丰田都厉害,在于企业家自己努力。所以我还是那句话,对于中国的企业,还是挑战与机遇并存,挑战存在有利的因素,也在你怎么看。现在也有有利因素,跨国公司也把1.6的车弄了,咱们原来有这个领域,现在挑战严峻了,看你怎么迎接这个挑战。
【付于武】:我插一句你说的本田,技术上怎么跨越,本田做了,人家把东西做的最好了。
【王小广】:这个实际上还有一个定义,原来我记得李东生讲的,搞彩电的那个,先烈和先驱,有些开头者可能都是一个先烈,我把他叫第二梯队,这样他把前面失败的经验,变成他的收益,他是一个继承者。所以彩电行业可以看到,96年的时候都快饱和了还冲出几个新的企业,还变成成功的,但是前面国有企业英勇牺牲了,但是我们汽车行业更有这种可能,这种更不用说了,所以我觉得甚至是一个基本规律,我觉得后来者确实有某种后发优势,有一个集成的优势,特别是我们市场,你真的在这方面下功夫,自主创新、品牌、质量或者服务,因为购买可以重复,互相传播,把这些能力练内功练好了以后,然后通过品牌的展现,这个市场足够你成长,完全可以成功,不能讲全都成功。未来假如有这么一个机会,假设以后世界市场6家或者加到10加,10家有2家是我们的就可以。
你看现在竞争还变成了跟印度的竞争,也挺好,这个市场上,以后可能他产业分割下去。印度市场成长我也可能进去,因为他的市场10个亿的人口,所以这个市场的成长肯定机会在于新兴市场之中,中国是最大的机会。所以我觉得,包括原来我对国际化有一些偏见,最近我觉得可以同时走国际化和内需的两条道路一起做,没有问题,国际化从某种意义上是锻炼,当然你在国内也面临着跟跨国公司之间竞争的锻炼,我们现在可能只能交一个朋友。刚才赵老师说的,现在1.6转过来了,好像直面竞争了,我觉得跟竞争没有关系,没有这个竞争、没有这个压力可能你的自主创新更不能成熟,所以竞争是提高竞争力的最核心。
【主持人】:您的观点是鼓励企业走出去。
【王小广】:走出去和面对越来越严峻的竞争环境不是什么问题,就是壮大自己。
【赵英】:企业要在竞争环境中作出努力,再举个例子,日本在国际汽车中间也是后来者,他在欧美后边差多远,二战以后一下他又起来了。
【王小广】:韩国也是更后一点。
【赵英】:比咱们还后呢,所以还是有机会的。
【王小广】:关键面临中国这么高成长的市场,这个要做不成肯定是我们的企业家有问题,或者我们的制度有问题。
【付于武】:中国的本土企业搞汽车市场,你熟悉中国的汽车市场,还要熟悉中国的文化,更应该作出符合中国的符合我们消费者的市场定位,这就是我们企业家应该做的,分析不透就没有办法了,中国汽车什么市场,就是一个巨大差异化的市场,高中低、大中小,各种差距造成了我们这个市场是非常复杂的,产品线应该是相当宽阔的,怎么做好自主定位。我就不欣赏某些企业往上走、往下走,别人轿车我也要干轿车,我也不赞成这样。像长城SUV,皮卡做的多好啊,但是对轿车我就另外讨论,包括农村汽车下乡,我80年代做过农村车辆、农用汽车的调研。农村汽车市场是这个样子,便宜第一,必须是便宜,农民兄弟买得起。我也不赞成下乡就把我们的轻型卡车、我们的微型车就简单的移植,市场不是这样的。能不能做到又便宜、又适用、又方便、买得起,这是巨大的投入。
【王小广】:这是所有产品品牌成功的要点,必须跟你的购买力、社会高性能的要求,谁能做到便宜、质量又比较好,你就有竞争优势,这个定义我觉得什么时候都成立,然后再根据这个情况市场的变化推陈出新有一些新的变化,因为市场一定是在变化当中来满足他的需求的不断的升级或者是口味的多样,一定要有这个,开始的时候可能是大众的,是统一的、一般性的、口味都差不多的,以后就慢慢分化了,但是现在这个市场我觉得恐怕还是更多的规模效应,就是单个的规模效应,这个效益就来自于规模化以后降低成本、提高性能,我觉得这是一个必须的过程,所以要达到一定的规模才会有生存的空间,以后创新。我老说所谓质就是量的堆积,没有一定的量,你讲我这个企业大,要自主创新,要想搞一个博士、搞一个什么科学家去创新,那个创新概率很低,但是要搞一百个,这个概率同样一个人的概率,概率提高一百倍,假如1%,100个博士、100个科学家去等于我的企业成功概率是100%,所以为什么讲西方的大企业自主创新有优势,就是因为他能养得起那些研发人员。
我原来借助美国的一个企业是搞药业的,他这个企业非常大的,全球十几名,他养博士、博士后多少?5千多。你要讲创新现在谁有,肯定要有规模,你讲我的生产只有十万辆、五万辆,你讲我养那么多研发人员,不可能,必须要有规模的扩张,才可以慢慢的把这个资源更多的投入到研发上,正重视品牌。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