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国对能源的需求也高速增长,目前已是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呈持续上升趋势,2007年达到47.2%。
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汽车尾气既是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也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来源。“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将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能源和环境这两个硬约束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的最重要背景。
1.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不大,但核心技术仍需突破。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起步较早,“九五”期间,科技部就推动了燃气汽车、电动车的专项研究,并取得了多项关键技术的突破。总体而言,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不大, 一般认为差距在3~5 年。这对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机遇,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培育自主开发能力和创建自主品牌的难度相对于传统汽车领域要小得多。
但在看到机遇的同时,也要看到中国新能源汽车在电机、电池、电控系统等核心技术上仍需要进一步突破,中国在这些核心技术上仍与先进国家有较大的差距。
2.试运营有较大进展,但产业化失速。中国新能源汽车试运营已经有超过5年的历史,2008年奥运会上又有多款新能源汽车得到了检验。这些试运营为新能源汽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以后商业化推广积累了经验。
虽然试运营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却进展缓慢。由于关键零部件技术的缺失,充电站等相关配套设施的不足以及新能源汽车生产的标准和具体激励、协调政策缺乏等因素,新能源汽车产业化仍面临诸多障碍。
3.多种新能源汽车共同发展,但缺乏对核心方向的重点培育。中国政府采取鼓励多种新能源汽车共同发展的策略,这种百花齐放的发展格局使中国在不同种类的新能源汽车发展上都取得了一定成果。
但这种发展格局也造成了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国家具体战略方向不明,一旦方向选择错误,国家和企业的投入就会白白浪费;资金投入分散,导致具体种类的新能源汽车研发和推广资金不足,不利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长远发展。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