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产能规模为第一目标,对企业经营来说总是有些扭曲。
在车市重新“井喷”的阵阵掌声中,一场车企增肥行动已经悄然兴起。
众所周知,汽车业振兴规划提出了一个刚性目标,那就是在2011年的规划期内,形成两三家规模在200万辆以上的大型汽车集团。
以长安汽车集团为例,在进入“四大”的第一阵营之后,便迅速确定了超越200万辆的目标。但长安在2008年的总体销量仅有86万辆。该公司因此在两个月时间内三度扩产,2012年要形成100万辆微车和80万辆轿车的产销规模。
虽然农村市场的启动为长安“以微为本”战略的跨越式发展带来重大机遇,自主轿车也迎来了新一波发展浪潮,但不得不说,长安的大扩张仍然面临巨大风险。首先是此后市场的增长可能是平稳式的,快速扩产便容易造成产能放空;其次是长安扩张两个微车和一个轿车基地,首期将耗费70多亿元,使其可能暂时没有资本来支撑旗下合资企业的发展。而无论长安福特、长安马自达还是长安沃尔沃,目前仍没有在国内车市真正树立自己的地位,发展好合资企业,更容易为企业带来收益。这方面国内主要车企均有经验。相对按部就班实行产能扩张的徐留平,北汽老总徐和谊现在更为着急。因为在国内跨区域并购中被广汽抢先一步,北汽只能远走欧洲逛汽车超市。近期来北汽对欧宝、萨博等准备剥离的品牌均有涉猎。其目的除了通过国际收购引入技术之外,恐怕就是通过这种异常手法来寻求产能的短时间膨胀了。
汽车业振兴规划钦定的“四小”之中,广汽的扩张相对更理性,广汽在和长丰的并购中注重市场化运作和优势互补,和菲亚特合作也注重外方技术的嵌入。以广汽运作广本和广丰的经验看,其实现规模扩张和盈利增长还是值得期待。
问题还在于,为什么非要200万辆,怎样达成200万辆?应该说,政策还是以“做大”为准绳,而不是“做强”。而这种政策思维在国有性质的车企中又被放大。徐和谊曾表示,定下200万辆的目标并没有经过什么论证,而是形势所迫下的必然决定,不能迅速达到那样的规模,便会被淘汰。
这自然是正确的。只不过,国企老总眼中的淘汰首先是一种政策的淘汰,而不是市场。以产能规模为第一目标,对企业经营来说总是有些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