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一场降雨,昨天北京又有5处路面塌陷:清晨,北池子大街南口附近路面塌陷;上午,中关村大街步道路面沉陷,西单北大街主路发生路面沉降……
进入7月以来,北京已有多处路面“体力不支”:14日建国路主路路面发生塌陷;25日香泉环岛东侧路边空地突然塌陷;27日石佛营路十字路口路面塌陷……
频频“张嘴”的路面,虽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已让不少人产生了“恐路症”,塌陷的路面都在繁华地段,保不准哪天就遭到“暗算”。
尽管马路暴露在风吹雨淋的大自然当中不可能毫发无损;尽管现代化大都市出现几次塌陷也算正常;尽管对于塌陷有关部门也给出了“连日降雨”、“土层松软”、“水管爆裂”的解释,但对于市民来说,一个月之内如此密集的塌陷还是有点“不大对劲”,城市的道路不该这么“脆弱”。
人们常说,“三分天灾、七分人祸”,这句话用在一些路面的塌陷上,似乎也说得通。有专家就表示,“水是诱因,土是‘当事人’。可能在施工的时候那块地就没压实。”而据了解,2007年大望路路面塌陷就是由于当时地下隧道施工操作不规范引起的。这些都或多或少暴露了,我们对城市“地下工作”监管不够,重视不够。
重视地上工程,忽视“地下工作”,这是我国许多城市在现代化过程中的“通病”。毕竟,比起人人看得见的摩天大楼、公园广场,在地表之下的地基以及其他不为人见的工程设施,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忽略了相关的监管。这不仅表现在马路路基上,也表现在诸如城市下水道等工程中。以下水道为例,法国作家雨果曾说,下水道是“城市的良知”,相比于发达国家可以成为“观光景点”的下水道,我国许多城市的下水道极其简陋,以至于一下雨就要在马路上“养鱼”。有人感叹:不会建设一流下水道的城市,就不会是个一流的好城市。
地下工程往往检验着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而“地下工作”则检验着一个政府执政为民的态度和能力。路面塌陷发生后,政府果断处置、及时告知,这都体现了一个责任政府应有的态度和作为。然而,比这更重要的是政府部门的认知:在建设经营城市的时候,不仅仅要盯着地上“繁华”,同时也要做好“地下工作”。毕竟,比起华丽的外表来说,一个城市的健康体魄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