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秦皇岛的中信戴卡轮毂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0%的铝合金轮毂专业生产企业,也是全球最大的OE(原厂配套)汽车轮毂供应商,对于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企业来讲,这些光环是值得羡耀的。
作为目前国内唯一一家能够向奔驰、宝马、奥迪等高端品牌同步开发配套的轮毂供应商,拥有2300多职工的中信戴卡在去年8月到今年6月间创造了4700万美元的对欧出口额,且欧洲位列其第二大出口市场,仅次于北美。
在8月12日下午中汽协就此案召开的新闻发布会进行过程中,中信戴卡的代表向与会的很多记者主动递上了名片,渴望得到帮助的心情不言自明,而其销售管理部经理王柏祥更是近乎虔诚地呼吁媒体帮企业鼓与呼:“对于我们来讲,如果真的裁定反倾销成立,欧洲市场的大门将全面关闭,我们不仅仅是丢掉了这块市场,前期所有针对欧洲市场而投入的研发经费、渠道铺设费用将付之东流。”王柏祥说,即使换作最好的结果,我们最终能胜诉,在这长达15个月的调查过程中,企业也将因此案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引来合作伙伴的多方质疑猜想,不断面对客户流失的巨大风险,后果难以想象。
然而,真的走到对簿公堂的这一步,作为龙头企业的中信戴卡,手里握有多少胜算的筹码呢?
当胜算突破口集中到“类比国”这个关键字眼上时,王柏祥的观点或许能代表很多企业的思路:“欧盟之所以选择土耳其为第三方类比国,或者叫替代国,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所代表的申诉企业很可能在土耳其有分支机构或是生产厂房,其中的关联度是外界很难明察的,而这些企业向世界贸易组织提供的成本数据,也是值得质疑的,恐怕很难自圆其说,也难以符合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王柏祥说,对于陷入金融海啸尚未复苏的欧洲市场而言,将某些企业因自身管理不善和经济危机造成的损失转嫁给中国企业,是完全不应该的,“完全是一种滥用WTO规则的行为。”而对于合作双方的共同利益关系来讲,将中国企业排除在外,提高欧洲车企采购成本的后果,最终只会由欧洲市场来承担。
尽管道理如此,但纵观过往海外汽车市场对华反倾销案的诉讼结果,中国车企的胜诉几率着实甚微。王柏祥说,2005年汽车安全玻璃反倾销案的胜诉让他看到了此番胜利的可能性:“能不能胜诉,我个人认为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不是真的存在倾销行为,另一方面组织和行业的应诉是不是积极有效,准备充分。”而这些方面,8月5日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召集的预警会议后,各企业都在积极准备,“我们正在积极配合行业协会和政府部门多方呼吁,把事情的真相说清楚,做最坏的打算,同时在律师聘请方面做大量的工作,争取最好的结果,并且坚持到底。”
按照世贸组织的规定,在正式立案开始调查后,涉案企业需在15日之内进行应诉,如不应诉将自动按照最高比率被征反倾销税,从而自动退出欧洲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