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车业受益人民币跨境结算
让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不仅是贸易的需要,也是国家金融安全的需要。
金融危机对全球货币结算体系造成重大冲击,欧元、美元等储备货币汇率变化剧烈而频繁。中国外汇储备已经跨越2万亿美元的门槛,仍以每月300~400亿美元的速度膨胀。
我国汽车企业,不论是民族企业还是合资企业,其主要面向国内市场。尽管如此,中长期的汇率波动风险还是给汽车企业经营带来影响,表现在汇兑风险、负债资产风险和经营风险。
对于跨国经营的汽车企业来说,其产品零部件进口、车型引进、财务结算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外汇结算问题,特别是结算周期长的债务或债权,发生20%以上的损益极为平常。对于跨国企业的母公司来说,人民币持续升值使手中美元或欧元资产不断缩水。即使纯粹的本土企业,汇率波动也会给对外经营活动带来不确定风险。出口贸易中,结算一般采用美元计价,从签订合同到实际履行完毕,时间跨度越长,面临的汇率风险越大,美元贬值幅度足以吃掉微薄的利润。再加上企业购汇和结汇固定的兑差(大多数银行为1.2%左右),造成企业不敢在汇率波动剧烈时接单。
目前开展的人民币境外结算业务给汽车业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利好。
第一,有利于汽车企业出口。央行先后与韩国、马来西亚、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阿根廷、香港等央行或金融管理局签署了人民币互换协议,总额达到6500亿元以上。车企在东南亚、东欧、中南美的汽车市场正在着力开拓。以上几国或地区中,除韩国外,基本属于车企青睐的市场。所谓好风凭借力,给上述国家提供人民币流动性输入,会大大增强中国车企在当地的竞争力。
第二,有利于规避汽车企业外币结算的汇率风险,由于民族企业在国外品牌认知度不高,汽车出口量少价低,利润有限,如采用人民币计价和结算,车企上游成本和收益比将保持稳定。
第三,提高国际贸易效率、降低企业成本。财务上购汇、收汇,零部件产地选择等都受到汇率影响,如果全面推行人民币国际化,这部分工作可以节省。
第四、有利于汽车企业国际化发展,金融国际化必然带动产业国际化。
让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不仅仅是贸易的需要,也是国家金融安全的需要。推动上海作为内地的金融中心、香港作为人民币离岸结算中心,是最理想的结果。如果人民币的储备地位得到承认,顺差积累也不会仅以美元或欧元形式体现,而是直接返回国内。外储不会如现在这样每月疯狂扩张,对冲美元的汇率风险。顺差直接返回国内,投资方向灵活性增强。摆脱外储投资渠道单一,只能买美国国债的境地。境外人民币的使用范围将大大扩展,有利于增强我国国力和世界金融话语权。
目前,实现这一目标的第一步即跨境结算已经实现了,初期范围仅包括周边国家,根据境外企业和银行的接受程度扩展为区域化,再到欧美,由近及远。人民币国际化的路线图第二步则把人民币作为金融计价货币,最终实现储备货币的目标。
然而,美元结算是历史形成的国际主流结算方式,即便是欧元、日元这些国际化程度很高的货币都没有能够撼动美元的霸主地位,人民币要改变国际贸易的结算秩序,任重而道远。
自由兑换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失去与外界危机隔离的防波堤。要享受自由兑换的便利又要防止自由兑换对经济的冲击,将是一个两难问题。
约定俗成,结算货币的选择权更多的是在于买方。境外企业和银行对人民币的接受态度是关键。境外企业得到人民币后,除了用其支付对华贸易货款外,尚无其他用途,所以不应该对这次试点改革期许过高。
随着人民币境外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境外企业会更乐于接受这种结算方式。自欧元诞生后,最大的货币改革期待就是人民币的国际化。现在,序幕拉开,好戏即将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