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晚间,国家发改委除了宣布第二天再度上调国内汽、柴油价外,也就目前人们对油价的诸多猜测与疑虑做了回应。通过这次回应并结合今年的6次调价情况,发改委的成品油调价思路更加清晰。
国内今年进行了6次调价。
成品油定价机制中有一条很关键,“当国际市场原油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时,可相应调整国内汽、柴油价格。” 因而,不少人都能根据这一内容来推算发改委每一轮的调价时间点。
但发改委对上述推断予以了澄清:22个工作日是指评估价格变动的区间,并不是调价的最低期限。
今年的6次调价中,并不都是按照“22日”来调的,有延期先例。第二次调价(3月26日)和第三次调价(6月1日)当中就隔了2个多月,在此期间国际原油价格大涨了30%以上。
发改委还表示,“22个工作日、变化率4%”这一条是调整成品油价格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这表明,国内如果要调整成品油价,肯定要满足“22日和4%”的指标,但满足了前面两个指标,也并非一定要调价。
汽柴油价会“上调多少”是另一个焦点问题。
在经济不稳情况下,汽、柴油价就算是要上调,也会适度控制,不会与国际原油价全线接轨。
此次调价300元/吨的幅度,要比人们预期的500元/吨幅度小一些。发改委解释道,这次调整后国内油价相当于每桶63美元左右,比国际市场原油近期平均价每桶71美元低8美元左右,国家适当控制了调价幅度。
政府在确定幅度时,可能会有一些参考指标:经济增长情况、成品油供求、两大石油公司的经营情况。
首先,因为调得过高,不仅不能起到节能的作用,反而会增加用油人的负担,抑制经济增长。
一位出租车司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天他大约要用40升油,上海这次93号汽油从5.81元/升提高到了6.05元/升,他一个月就要增加288元的成本;假设上调幅度500元/吨(即调价0.36元/升),油费就要增加432元。
另外,油价一调,还会“牵一发动全身”:国内液化气价与汽、柴油价就存在一定比值,煤价也会参考油价来浮动,会间接影响到各行各业。所以,汽、柴油价都不应在目前经济状况不够明朗时调得太高。
第三,国内成品油的供应很充足,也是这次只涨300元/吨的原因。假设汽、柴油资源较紧缺,通过提价可以抑制一些不合理的消费,使得市场资源充分利用。但目前国内成品油资源很旺,没有必要把价格提得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