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大,自然是有理由的。因一年的试行价已经到期,上月中旬广州市物价局就发出通告,黄埔大桥将在9月举行听证会。当时有媒体称,这座既有“华南第一桥”也有“广州过桥费最贵大桥”之称的大桥,日车流量仅是7000辆,远低于其最高8万辆/日的设计标准。舆论则普遍认为,正是由于收费贵,许多车宁愿选择绕道而行,才导致黄埔大桥门庭冷落。因此,尽管物价局曾经委婉地透露,此次听证降价的可能性不大,但社会各界还是对降价抱有一丝希望,一来可以增加车流量,二来也能避免资源浪费。此次两套方案一出,与降价一点不沾边,显然突破了许多人的心理价位,火大不足为奇。
细细一看,现有的两套听证方案都由黄埔大桥业主方抛出,要想其拟出个降价方案,这不是明摆着强人所难么?网上流传着一段部门甲与部门乙的对话,部门甲说:近来××涨价了,民众很不满意;部门乙回答:放心吧,听个证就好了。虽说是笑话,却反映出听证逃不出“逢听必涨”宿命的原因。听证制度似乎成了一块遮羞布,老百姓不是不希望看到价格随意上涨、不民主上涨吗?没问题,经过了听证,大家总该没话说了吧!于是乎,经过听证过程“公平、公开”的粉饰,明明只代表一方利益的听证方案反而堂而皇之地成为了合法内容。
此次,物价部门倒是公开表示了,这并非最终确定的方案,自己对方案没有倾向性,听证会代表和市民都可提出自己的方案。立场是对的,但是,这第三套方案怎么定才好?如果没有公开、透明、详细的车流计算、成本核算、实际运作情况等价格成本数据的支撑,15位正式听证代表能否承担大家的重托?会不会最终都在雾里看花中迷失了?中消协的调查发现,消费者与经营者代表之间实力悬殊,信息严重不对称。相关商品和服务的成本资料均由经营者提供,由于价格成本调查的专业性极强,消费者代表在质证、分析、反驳等各方面处境十分不利。
可以说,每每公路说要涨价,总离不开“还贷压力”四字。然而,这样的理由总是让人感觉牵强。此前就有媒体报道,广东西部沿海高速公路由于车流量太少,目前已几近资不抵债,不少人认为这是由于建设太超前,以致车流不到预计的一半。而黄埔大桥设计尖端、造价高昂,但车流量远低于设计标准,造成资源浪费,却要求增加收费摊平成本。此外,某些公用事业、公共服务业一边要求提高收费价格,另一边却在支付巨额工作餐费、给予管理层高薪、为工作人员提供业内特殊福利待遇,骤然提升了企业运营成本。其结果必然导致“听证会涨价、公司稳赚、百姓埋单”的怪现象。
此次听证结果还没有定论,但如果不能综合考虑成本、收益和社会效果,定出一个合理的价位,也就无怪车主只好用车轮投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