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汽建好后,还要建三汽。”早在1965年底,毛主席在二汽兴建时说了这么一句话。44年后,“中国汽车之父”饶斌之子饶达向中国青年报记者口述“三汽筹备”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1975年,二汽建成了2.5吨越野车的生产基地,并正式投产。
国家在第七个五年计划中明确提出:“要把汽车制造业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争取有一个较大的发展。”这是我国要大力加快汽车制造业发展的前提条件。可以说,在当时的发展阶段,我国汽车工业的重点是重型卡车和轿车。“当时我国还基本没有重型卡车,而重卡又能迅速提升工作效能,是汽车工业发展的一个方向。”
同年,饶斌调任机械部副部长兼汽车局局长。“当时二汽还没有竣工,所以差不多有一年半的时间,他一半时间在北京,一半时间在湖北。”当时,也正是二汽建设最艰难的时候。由于二汽十堰基地的建设存在先天的缺陷,到70年代末,铸造能力的不足,已严重影响到生产能力的扩大。经国务院批准,1980年10月,二汽成立了铸造三厂筹备组,开始选择厂址。经过对多个地址的考察和比较,二汽铸造三厂最终选址襄樊,作为二汽走出十堰、满足未来发展需要的第二基地。1983年9月11日,二汽襄樊基地破土动工,饶斌亲笔题写了“奠基纪念”四个大字。1984年10月5日,二汽襄樊基地正式举行开工典礼。
根据饶斌的安排,由李岚清同志和方颉同志具体负责三汽的筹建,还分别从一汽和二汽抽调了一个班子。为三汽选址时,筹备组在湖南进行了一系列考察后,没有选到合适的地方,于是又开始沿着长江沿线选,跑了安徽、江苏、江西等好几个省,直到70年代末,也没有选到合适的地方。
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家财政非常困难。为了缓解经济困难,国家大幅缩减一些大项目的投资,包括三汽。在这种情况下,建设三汽的想法就被搁浅。此后,国家在济南汽车制造厂的基础上,整合重庆重型汽车厂和陕西汽车厂,成立了重型汽车联营公司。当时最大的困难就是技术上的落后,要进行技术引进。1983年,中国重汽花重金引进奥地利曼·斯太尔“91”系列重卡制造技术,并从1986年开始建设,直至1995年才建设完成,通过验收。
“三汽流产,当然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否则对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节能减排都可能产生积极的影响。但当时确实是因为经济上的困难,也是没有办法的。”饶达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