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跃带领下,东风汽车基本完成第三次创业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形成宽系列产品格局。
从1992年履新到1999年离任,短短8年时间,马跃麾下的东风汽车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它从一个举步维艰的三线企业发展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内三强之一,这与马跃前瞻性的上轿车项目与构建“联合舰队”的战略规划密不可分。
在马跃带领下,东风汽车基本完成第三次创业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形成宽系列产品格局,从十堰大山深处的中重卡,襄樊的东风小霸王轻卡,一直到武汉的神龙汽车,形成中重、轻、轿三分天下,十堰、襄樊、武汉三足鼎立,东风在完成“三级跳”的同时,也实现了马跃心中“东风作为旗舰,构建汽车工业联合舰队”的夙愿。
国内汽车产业日渐成熟,构建2至3家年产200万辆以上汽车的特大型汽车企业已成为行业共识。实际上,早在10多年前,就已经有先知先觉的业内人士提出,在21世纪初完成3至5家大集团集中的构想,这个有先见之明的人正是时任东风汽车公司总经理的马跃。
1992年9月,被称呼了23年的“二汽”——第二汽车制造厂更名为东风汽车公司。当年11月,马跃被任命为东风汽车公司总经理。仅在一个多月后,马跃做出一项重要决策:用两年时间建成3万辆3吨轻型车生产阵地。
而在此前召开的二汽第13次厂务会议上,马跃重点部署了发展轻型车的事项,他强调:“要加速轻型车研发,千方百计争取国家立项。”
之所以如此强调上新品种,是因为马跃清醒地意识到,东风再次到了必须改革突围的关头。
“1992年到1999年,我是东风汽车公司的总经理。那段时间是东风最艰难的几年。”时隔多年,回忆起当年的情形马跃仍记忆犹新。
“1992年和1993年,东风还算不错,但到了1994年,低潮突然来临。仅仅依靠中吨位卡车,已经支撑不了整个局面了,而那时轻卡、重卡的生产规模还没有成熟,轿车更是起了大早、赶了晚集,东风一步一步陷入危机。”
1992年,在当年的东风党委扩大会上,马跃具体筹划了能力资源的配置、大生产路线的安排、品种的细分和批量试制的时间节点,同时成立了3吨轻型车能力指挥部,并对轻型车项目制定了启动时间——1993年1月4日。
这是马跃在履新东风总经理后的第一项重大决策。为了克服当时“计划单列”的投资体制困扰,东风轻型车项目对外称“5吨变型车项目”。
1993年5月,马跃在保密状态下,主持召开了“公司长远发展规划”有关决策问题研讨会。会议纪要显示,东风高层一致达成共识:“用15年左右的时间,把东风汽车公司建成年产100万辆的汽车集团”。
要达到100万辆规模,肯定不止是上轻型车项目,或者只是轿车,而是要多品种、宽系列地齐头并进。对生产基地建设上,既要有老基地改造,也要有新基地建设。
这个规划基本确立了东风汽车后20年发展蓝图。以十堰老基地为起点,沿汉江而下直达武汉,构建成千里汽车走廊发展格局。其中,襄樊基地轻型车事业一期投资9亿元成为最大亮点。后来的发展证实,此次制定的15年发展规划,到2007年如期实现。
“摆脱困境要从改变不合理的产品结构下手。当时的情况是缺重少轻、轿车瘸腿。于是我们开始向十堰的山区外扩展,上8吨的重卡项目;在襄樊投资建设具有年产能力15万辆的轻卡生产线;在武汉建立神龙汽车有限公司,也同样具备15万辆年产能力。”马跃后来回忆道。
之所以构建起一线多点的产业布局,马跃事后告诉记者,二汽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交通成了阻隔二汽第二次创业的最大障碍。“那时,我们讨论的结果是十堰装不下逐步壮大的东风公司了,我们必须走出山去。”而整体出山是不可能的,家当太大。只有把新项目放到外面去。所以,马跃在前任总经理陈清泰打下的基础上,继续巩固提高十堰基地,加快建设襄樊基地,努力开拓武汉基地,从而将东风公司带入了第三次创业时期。
1993年10月4日,东风汽车公司轻型车厂在襄樊基地隆重举行奠基仪式。企业内部称之为:这是东风人迈向100万辆级企业集团打响的第一炮。二汽的第二任老厂长,时任湖北省人大副主任的黄正夏为奠基石题字。至此,东风公司重、中、轻、轿四大生长点的发展规划,全部落地生根。
从那以后,在马跃的规划下,东风迎来了第三次乘风破浪的高潮。1995年,东风公司在上海投资建立包括东风科技这样日后发挥重要作用的一批汽车零部件企业;1998年,东风公司登陆广东,在广州成立东风本田发动机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发动机、变速箱等汽车零配件;在花都投资风神汽车有限公司,生产蓝鸟轿车。
10年后,马跃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投资与改革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的,我相信时间会帮我证明,我们心中那张宏伟的战略图是正确的。”
正是按照马跃上任之初的战略部署,东风公司一步步走出困境。到了90年代后期,面对世纪之交的机遇和挑战,马跃又提出,必须采取调整与扩张并举的方针,以资本运作为手段,以结构调整为重点,构建以东风汽车公司为旗舰的“联合舰队”。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设想通过整合、并购手段构建“联合舰队”的人并不多,马跃却高瞻远瞩地意识到这一点。马跃认为,汽车工业是最具规模经济特征的产业,向大集团发展更是客观要求。他指出,欧美日等20家跨国公司垄断了90%以上的全球市场。他预见性地指出,中国的汽车工业若要在21世纪实现腾飞,真正担当经济发展中发挥龙头作用,必须尽快形成几个像美国的通用、福特,日本的丰田那样的联合舰队。
基于此,国内各主要汽车公司都必须围绕加速发展大集团调整战略、积极进行联合扩张。展望未来,中国汽车工业有望在下世纪初完成进一步向3至5 家大集团集中的历史进程。马跃在10年前做出的这一论断,与当前汽车产业政策制定的方向不谋而合。
而历史也给了马跃这样的契机。马跃回忆道,1999年,江泽民总书记视察东风后,国家加大了对东风的扶持力度,给了不少优惠,其中包括1500亿债权转为股权,类似的一系列灵活政策给东风减轻了很大负担,也为东风打开新局面提供了机遇。
纵观上世纪90年代马跃带领下二汽的发展历程,它的变化不仅仅是在名称上从二汽升级到了东风,也不仅仅是从地理上从十堰发展到襄樊,从襄樊发展到武汉,一个个基地一个基地的做大;更重要的是,东风汽车公司沿汉水顺流而下,逐步形成了融中重型卡车、轻型卡车和轿车三位一体的格局,彻底摆脱了困扰二汽多年的亏损和难以为继的局面,成为名副其实的三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