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推动科技进步,增进国际交流,引导节能减排技术趋势,“2009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于2009年10月20-22日在北京举办。本届年会得到了广大科技人员的广泛支持,包括众多世界知名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企业在内,近550多名汽车行业的专家学者、工程师参会讨论。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在此论坛分享我国汽车技术最新成果,争辩方向,激扬思想,以下是前沿论坛:汽车动力——升级与转型专家讨论:
吉利控股集团汽车研究院院长赵福全
赵福全:谈到了很重要的一点,新能源技术要适合国情。美国、德国一开车就开两百公里,待速起停又有什么用?中国有多少人从北京开天津?都在北京市内转悠,这就是国情,所以大家千万别忽视了。要从学者看全世界、看全中国,作为企业怎么看这个问题?这一点高总更有发言权。因为你是上汽自主品牌的领军人,但是你又有上汽通用、上汽大众,他们也想问你怎么看的。
上海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总经理高卫民
高卫民:若生产A00级车 肯定不考虑强混方案
高卫民:我只能谈谈我自己的想法。总的来说,我们的目标是要节约能源、降低排放,并不是说我一定要选哪一种技术路线。节约能源、降低排放是我们的主要目标。所以要全社会来动员用各种各样的办法来降低能耗和节约能源。作为一个汽车厂承担着责任,他生产交通工具,要根据这个公司的产品,如果我们都生产小型车,我们公司都是生产A00级车,我们肯定不会去考虑强混的方案。
我接着余老师说的话也再补充几句。观点肯定跟余老师说的不一样。我也是同济大学的教授,我也作为一个学者来谈谈我自己的观点。中国汽车现在到了一千万辆,如果到了4.5亿的拥有量,拥有量消耗多少能源?每年生产四五千万辆,我们除了在能源之外,我们在钢铁、煤炭、化工这些行业里面要有多少的资源去做,这可能吗?我认为对汽车厂也许不该说这个话,对于汽车厂来说,用的越多越好。所以我要转一下角度。我们国家有我们国家的实情,德国、欧洲、日本有他们的国情,我们国家地大物博,国外先进国家的比例,这么多家庭里面有什么样的比例有车,这是一个愿望。但是我估计从资源上也是不可实施的。所以我认为我们今后汽车工业也许保持在两千万辆年产量已经是一个非常不错的,而且排放是没有国界的,能源使用没有国界,也不是国家大事,是世界大事。所以我要说一句话:也许我们的计划生育是最重要的,也许我们的公用交通是最重要的。我们那么大的国家,不考虑、不改善我们的公用交通,从北京到上海、到昆明这些高速的交通网络,这些低排放的交通网络来解决我们十几个亿的人的流动问题,全靠汽车,像欧洲、美国一样按比例思维的方式,我认为可能是一个误区。 而且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大家都知道,有研究报告证明,汽车并不是二氧化碳排放的第一位。第一位是畜牧业,第一位是牛和羊吃了草以后,他在消化过程中的排放。所以我们少吃一块羊排、少吃一块牛排,少生一点人口,不要把环境变坏、能源没有了全部怪在汽车工业的头上。
赵福全:高总谈了很多观点,尤其他在第一部分没有直接回答我的问题,但是细细的听,说出了很多战略决策的一些方向性的东西,他并没有讲我们将来内燃机要做多少,他的特殊位置确实不能讲上汽怎么做的,但是他谈到了小车合适的技术并不适合大车,大车适合的技术不见得适合小车。因为不同成本、范围,不同的技术需求、不同的客户群体。这就说明我们从国家的角度,适合于美国的东西也不能适合于中国。 他为我们汽车解决低碳这个问题指明了方向,不是汽车的问题,是畜牧业的问题。
高卫民:强混是另外一个系统,但是强混也要有一套有一定容量的电池来解决问题。他还要解决另外一套辅助装置高成本的问题。如果电池的问题能够解决的话,为什么要用强混,不直接用电动车呢?这些东西都牵扯在一块。
关于电动车,谁买电动车?你要电动车节约排放,要有人买、有人用才能节约。我们想象一下谁买电动车?现在所有的规划,这样的性能,大家说上下班用,买菜用,这是什么概念?这是家庭的第二辆车。刚才余院长说了,我们全国汽车保有量那么少的情况下,我们哪些人会去买第二辆车?这个用户群又在哪里?我们不要光想电动车的技术可以代替这个东西,可以节能,但是你生产出来的东西到底怎么个用法,如果我们定在家庭第二辆车、买菜、上班,家里还有一辆车买长途,我们全国又有多少这样的家庭?这个量在哪里?对社会有没有推动作用?这不影响这个技术现在要研究的事情。我说这个话并不表示我们作为企业在这些创新的基础上会由于用户群找不到我们不做。我可以告诉大家,我们在全力以赴的做这件事情,而且我们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有一个规定,在做电动车新能源发展的过程中,有两样事情不能做。第一,Business Case不能做,一算,没有盈利,不能做。第二,市场用户分析不能做,一分析没有用户,又不让做。所以新能源发展战略具体东西我不能透露,但是我可以告诉大家我们都在加紧时间做,而且专门为此成立组织机构,分管领导,专门资金都在做。但是这是有区别的。谢谢!
赵福全:高总一补充,又引出来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电动车Business
Case不能做,就是现在没有商业的动机来做它,但是还得做,因为这是未来。第二,客户群体的调研不能做。因为老百姓觉得要不就是不想买,要不就是买不起。还有一点他谈到了,电动车如果电池的问题解决了,就做纯电动车,所以强混的角度,并不是很强的Business
Case,所有的企业家都在解决这个问题,最近有了很大的突破,就是锂电池的诞生,锂电池在实验室里面很多年了,最近产业化的前景更乐观。但是最近在天津搞汽车论坛的时候,日本汽车学会的专家就做了一个报告,我没有去,但是我看到了,觉得很震惊,它代表了日本的权威。其中提到了,如果电动车不能和常规的所谓传统的发动机的技术带来的驾驶的乐趣、巡航的里程,它永远没有未来。第二个观点,他谈,如果要做到这一点,充电时间不能超过30分钟,现在加油只有10分钟,续航历程不能超过五百公里。产业化的电池成本必须要是现有的四十分之一。如果这些都实现了,会在2030年,电动汽车会有质的突破,他就有了依据。综上所述,他认为锂电池也是一个过渡的技术。让人们更深刻的去研究纯电动车,还要有一个全新的电池代替锂电池才能让电池这个猪能够飞。这是我的理解。这就说明了电池的成本大家都清楚,每一家都有一本帐,对不同的供应商,样件是一个成本,工装样件又是一个成本,保证所有的体积、温度都做到了之后,就是所谓的顾镭博士讲的能够产业化的东西又是一个成本。这是困扰所有人的,这就是所谓的不存在。为什么市场调研不存在?消费者开车到哈尔滨,冬天零下50度。燃油问题怎么解决?我想了解一下,你所理解的成本到底在哪?
长安汽车工程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刘波
刘波:电池成本会下来
量产车更易入市
刘波:刚才大家说了强混的问题,认为成本很高,我仔细联想了一下日本,日本铺瑞四这个产品,售价在15万人民币,排量1.8,油价在4升左右的时候,你买不买?如果是我我肯定买。普瑞斯这个产品在日本月销一万车。而且政府还有一些补贴政策。关键是你把这个产品做成了用户能够接受的产品,就没有问题。我个人认为强混也好,什么也好,都是有未来的,只要能够做到用户能够接受的价格,就是没有问题的。我最近也到日本看了一些电池,我个人认为电动车最早可能在时候实施,而且所有的电池全部产业化。我也跟国内比较了一下,他就是全部自动化。原来做DVD、电视机的全部产业升级,现在做电机、电池了。电池目前对国内来说,我觉得还是价格高。但是关键的问题就是我们没有形成规模,如果规模上来了,电池成本会下来。但是电池的技术含量,就像配方。作为长安来说,我们现在的电池技术还是要找专门的产业联盟。我觉得日本在电池上面做得比较好,他就是主机厂与电池建立合资公司里做这个事情,我们也要考虑这个道路。否则的话,我们今天和这个配,明天和那个配,都有技术保密在里面,我认为做不到。
赵福全:所有的领导,包括专家教授都说到了一个问题,我们不能偏废,只是有所侧重,都得干。因为大家不知道未来是什么。但是只知道一个确定的就是,汽车不能没有动力源。动力源哪个是主导,现在越来越分散,目前为止是百分之百的传统,甚至0.01%都够不上的新能源,未来可能会有1%、5%、10%,横轴是一个方向性的线,只是看在哪加坐标的问题。现在作为四位企业的老总,都涉及到人力资源匹配的问题,先生存、后发展,这就是干粮的问题。我想问一下顾总,你加盟北汽三个月,你所领导的班子里面有多少精力做传统,多少精力做常规的?因为你生存,但是还得发展。我认为从人数、资金、方向性的给我们一个。
顾镭:85对15。
赵福全:85%做传统的,就是我们升级的基础是传统,现在用85%的精力做升级前的完善生存工作。15%做未来的升级。高总给个数?
高卫民:我们在组织机构里面专门有一个组织机构类似于动力总成二部,动力总成二部是专门关注于电机、电池、电控方面。为了混合动力电动车发展需要的新的系统,这个部门有一百个人,为了做电动车,也为了其他的东西,在整车团队里面我们大概也有10%左右的人是在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