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回放六:
陈小姐开车去4S店做保养时已近晚上7点,4S店快关门了。陈小姐好话说了个遍,终于得到了值班人员的同意,在车间保养车辆。陈小姐随处转了一下,不经意地发现车间的一个库房里几个工人正在从一个大铁桶里抽机油往地上数不尽的小桶里灌油。
后来到前台准备结费。陈小姐随口问了接待人员一句你们的机油用的是什么牌子?接待人员说是指定原厂机油。
案例回放七:
家住渝中区的周先生给爱车做“保养”的动作很潇洒,车子往店里一停,钥匙往师傅手里一丢就走,回头再来取车一点不耽误工夫。谁知道保养才过了几天,周先生就觉得车子空调不好使:出风太小,也不怎么制冷。让开修车行的朋友一看,保养单上明明白白收了钱,花粉滤清器却根本就没给换。
像花粉滤清器这种小配件,车主一般也不会专门检查换了没有,容易被人吃“麻麻鱼”。当然,一般车主有习惯留下来“守到修”的话,这种情况就会少得多。
案例回放八:
李先生首保选的是买车的那家4S店,虽然离家较远,但心里觉得踏实些,毕竟是车主嘛,总该有责任心,但结果却令李先生发誓再也不登这家店的门了,因为保养第二天后原本好好的新车就漏机油,而且有一个缸没有工作。
第二次保养李先生选择了另一家4S店,这家店发现李先生的车有一个活塞坏了,马上给换了,也不收钱,因为在保修期内,可以向厂家索赔。后来李先生想起那个零件拿来时没有包装也没给李先生看,直接就换上去了,多半不是原厂配件,而索赔来的原厂件可以高价卖给其他人。
案例回放九:
去年初,张师傅驾车在红旗河沟出故障,由某修理厂救急车拖至龙湖附近一停车场,全程约2公里却要交费700元。在与对方交涉的过程中,得知该收费标准系修理厂自行确定,但有物价部门监制盖章,物价部门则称,除了高速路,我市对于拖车收费并没有统一标准,而且盖章也不代表不能讨价还价。最终,张师傅无奈只得交钱了事。
案例回放十:
张先生买了一辆20万元左右的进口轿车,刚开始有些为高昂的售后担心。销售人员告诉他,不用担心,一次保养最多500元左右。
今年1月,他去做二保,售后人员帮他算了算,需要1400元。为什么这么贵,小保都可赶上宝马3和奥迪A4了,张先生想不通。这时,售后人员解释说,进口车肯定要用好机油,用普通机油肯定不行,一桶4L高级机油要450元。一次就要接近两桶,怎么会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