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一个月,全新一代国产宝马5系轿车就将正式亮相。
作为宝马家族的第6代产品,国产版宝马新5系的主要特点有两个:一是,采用了宝马最先进的“高效动力”系统,并且不排除今后搭载混合动力的可能性;二是,轴距加长,设计更加考虑中国元素,外形也更为优雅、柔和。
这不是宝马第一次加长。4年前的国产宝马5系轿车就在欧版5系的基础上加长了轴距,以扩大后排空间。这尽管引来了很多无数的争议,认为这是宝马为了市场的短视妥协,但最终,国产宝马5系还是收获了累计7万辆的销量。2009年,其在同类产品中的市场占有率也达到了15%,远高于“老对手”奔驰E级车6%的份额。
如今,尝到甜头的宝马不仅再次选择了加长,而且外形风格也变成了“中国式”的优雅。显然,宝马希望通过这种产品变化来扩大5系在中国的用户人群,进而塑造更有亲和力的社会形象。让樊纲等经济学家成为5系的用户,使用颇有中国味道的口号“有容乃悦”等举措就显示了这种思路。
摆脱以往宝马一味强调驾驶乐趣的、冰冷的社会形象。宝马极力想宣传的是,5系的用户并不都是年轻毛愣的“富二代”,还有樊纲之类的经济学家。
与此产品理念变化相配合的是,宝马还将会发布其在中国全新的品牌理念——“宝马之悦”,以重新诠释宝马的内涵。
这一次,奔驰用行动支持了宝马。因为同样在下个月,加长版的国产奔驰E级轿车也将会亮相。两者将会对早已加长了奥迪A6发起挑战,争夺的彩头不仅是销售报表上排名,还有“最佳豪华行政用车”的名号。
但也并不是所有人都支持宝马增添中国味道,甚至很多忠诚的“宝马迷”认为,这会让宝马产品在中国逐渐失去原汁原味的激情和乐趣。面对质疑,宝马给出了诸多解释。但核心只有一条,“BMWISBMW(宝马就是宝马)”,其在中国也一定会坚持宝马的核心精神,换言之,宝马知道变与不变的底线。
这并不仅是宝马的问题。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独特偏好的大市场里,在“洋”理念与“土”需求之间,跨国公司都在小心翼翼地寻找着平衡。特别对于宝马这个有着鲜明特色的品牌而言,平衡的难度更大。
负责这项工作的是宝马中国最高负责人——史登科,一个能讲流利中文的德国人。他希望把中国发展成为宝马全球第一大市场的同时,也能为宝马增添些中国元素。他理解中的宝马,不仅能够生产充满驾驶乐趣的高档车,还是一个充满进取精神和变革意识的企业。
而宝马的历史,本身就是一个变与不变的过程。自从上世纪50年代,被尊为“现代宝马之父”的法肯豪森否定了生产低端的1.3升小排量汽车计划进而推出动力强劲1500型之后,宝马就基本确立了注重驾驶性能、强调技术突破的高档汽车路线。此后的宝马5系更是坚定地延续了宝马的这一产品理念。第一代宝马5系虽然外形平平,但采用了当时最新型的燃油喷射式发动机,确定了直列6缸的发动机基本结构,并且沿用至今。第二代宝马5系则推出了柴油版和M5高性能运动轿车,并把用户瞄准公司高管,赢得了“经理快车”的称号。第三代产品在世界上首次批量搭载带可变正时的发动机,确立4个圆形车灯的经典设计风格,这时宝马5系已成为其他厂商模仿的对象,并在销量上首次与奔驰E平起平坐。第四代产品考虑到亚洲和北美消费者需求,起用了来自美国的设计师,在技术上则率先大批量采用铝合金材料。第五代产品则被认为是经典设计,采用了i-Drive多媒体控制系统。同时,这代产品中,还有了面对中国市场的加长版。而第六代产品,就是3月份刚刚在欧洲展出,4月份将会在中国亮相的新5系。
通过宝马5系38年的6代产品变迁,不难看出宝马5系不变的是对高新技术的努力和尝试,变化的是对不同时期、地区市场需求的解决方案。正是这点,才让宝马从一个险些被奔驰收购的小企业,逐步发展成为目前全球销量第一的高档车生产企业。而这也是正在急于打造品牌、走出国门的中国民族车企们所要学习之处。
史登科还有更大的野心。他希望,通过新款5系轿车的国产,能够让宝马的EfficientDynamics(高效动力)战略在中国生根发芽。而这项战略,又是一个宝马将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保持不变的技术特征。
高效动力战略本身就是“变与不变”平衡的产物。其出发点和其他车企一样,就是要解决汽车产品面临的节能、环保问题。因此在这项战略中,既有立足于传统发动机、车身结构的节能减排技术,也有混合动力、氢能源、电动车等新兴技术。但不同之处是,宝马首先要坚持高性能的传统。因此,高效动力战略是在高效能前提之下的节能环保解决方案。史登科强调,国产5系将会更多地应用这一高效动力战略,并且力争让车价变得更有竞争力。
同时,一整套即将发布的 “宝马之悦”品牌理念也将在理论高度上,为宝马中国的变与不变提供支持。新的品牌理念将从“天”、“人”、“车”三个层面来诠释宝马,不变的是对驾驶乐趣的坚持,而向上延伸的则是对社会和未来的责任。
不仅是宝马,这种变与不变的哲学,正在成为跨国公司们的共识,根据中国的市场需求来开发具有国际水准的车型。当然,也有企业选择了另外一个思路,即把好的东西留给发达国家的用户,而将降低品质、性能和服务标准作为可变部分拿到中国。
于是,我们看到有越来越多的“洋”品牌在中国开发产品,在价格和审美上越来越适合中国市场。这对中国的自主品牌车企形成很大冲击。不过也不必大惊小怪。因为在美国,几乎所有的车企都会开发针对美国的产品。例如,宝马的X系列SUV就是被北美市场催生出来的车型。
在这个过程中,依托于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的中国消费者要有足够的信心,去要求车企们重视中国用户的需求,而不是削足适履,让跨国公司们用僵化教条的产品理念牵着走。只有这样,宝马们变与不变的准则才会真正地掌握在消费者的手中。